講解靠喊 假期上班像“打仗”
“科技館幾乎全年不閉館,除了除夕、初一、初二休三天外,其餘節假日,別人休息時,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這個十一假期,觀展高峯來臨時,中國科技館每天客流量都超過3.5萬人次,而其中最為火爆的,要數經過半年改陳後重新面向觀眾開放的“華夏之光”古代科技展廳。期間,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8名講解人員,每天都要保證至少7人在崗。也就是説,每名工作人員都要保證上班7天以上。“在大家都出去玩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做出行的安排。其實‘錯峯’的感覺也挺好的。”20歲出頭的講解員王晰玉開朗地説。
早晨8點鐘,展廳的工作人員就全部到崗了。巡視展廳、檢查展項設備、打掃展廳的衞生,他們開始為這一天的接待工作做準備,緊張地等待着遊客們的到來。9點鐘科技館開館,人流突然間湧入空無一人的展廳,“打仗”一樣的一天就此開始了。
“觀眾朋友們,在您眼前這個神奇的動態展品展示的是銅綠山古銅礦採掘場景。您從‘礦井’往裏看,還能看見正在採礦的‘古人’。這個展品告訴我們,我國古代的銅礦開採技術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10點開始,展廳定時的免費講解開始了。圍攏在講解員王晰玉身旁的觀眾大約有50人左右,由於人多、隊伍龐大,就算有講解器,讓最後排的觀眾都聽清講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王晰玉每次講解都像是在“喊”,講完整個展廳用時在40分鐘左右,這時嗓子早就有些沙啞了。“一天兩場講下來,確實會有些疲憊,不過我們早就習慣了,”王晰玉説。
“歡迎各位小朋友和家長來到我們的華夏科技學堂,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學習一下中國結的小知識。之後我們再親自動手編織一箇中國結,為我們的祖國母親慶生,好不好?”到了下午3點半,王晰玉又成了“老師”,為感興趣的孩子們上起了“科技課”。華夏科技學堂十一期間開課,每天一個主題,教孩子們瞭解我國古代科技的小知識。今天王晰玉給小朋友們講的,就是從古人最原始的“結繩記事”到繁複美麗的中國結的發展歷程。雖然這些內容她之前也講過,但為了讓課堂效果能夠更完美呈現,王晰玉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備課”了,準備課件、查閲資料、試講……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
“做講解員最大的挑戰就是隨時都要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這給了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知識體系的壓力和動力,也讓我不斷提升自己,”今年是王晰玉當上講解員的第二年,她説,這是一個她理想中的工作,她願意為了它付出自己的年輕和熱情。
本報記者孫樂琪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