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英語:Partition of India;印地語:भारत का विभाजन,Bhārat kā Vibhājan 或हिंदुस्तान का बटवारा,Hindustān kā Batwārā;印度斯坦語:ہندوستان کی تقسیم,Hindustān ki Taqseem;烏爾都語:تقسيم ہند,Taqseem-e-Hind )是指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
協議還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門的資產、包括印度公務員、印度陸軍、皇家印度海軍、印度鐵路和中央財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務。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了獨立,然而兩國的對立直至今日都在繼續。因兩國戰爭而流離失所者達一千二百五十萬,傷亡估計達數十萬到一百萬不等(大多數人估計於1947年間越過印巴邊境的人數約有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不等)。
各土邦可自行決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分治條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國的獨立問題,也沒有談及英屬印度管理下的錫蘭和緬甸分治問題。緬甸於1948年1月4日獨立,錫蘭於1948年2月4日獨立;孟加拉國隨1971年的孟加拉國獨立戰爭之後自巴基斯坦獨立。
尼泊爾、不丹曾為英國的保護國,但一直不屬於英屬印度,不受分治相關條約影響。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紅色箭頭代表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遷出,綠色箭頭代表伊斯蘭教徒的遷出
前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於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AIML)已在達卡成立。穆斯林懷疑印度國大黨的大多數成員為印度教徒。穆斯林抱怨在國大黨中穆斯林成員沒有與印度教成員相同的權利。因此在各個時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Allama Iqbal在1930年穆斯林聯盟就職演説中提出,在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次大陸中,有必要成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兩國論”
英國雖然在二戰中取得勝利,然而其國力在戰爭中嚴重受損,失去了其大國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英國最大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的解體已經不可避免。然而,在當時的印度,多數派印度教徒和少數派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日益激化,特別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為領導者的全印穆斯林聯盟在1940年的拉合爾決議上鼓吹“二民族論”,強烈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分離。
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真納是以獨立作為要挾,換取西部穆斯林較多的省份獲得更多的自治權。聖雄甘地強烈反對這些分離思想,提倡實現統一印度。印度國民大會黨也出於政教分離和世俗主義的立場而對因宗教的分離表示謹慎,印度共產黨和印度民族主義者雖然也有各自的反應,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勢。
真納(左)和甘地(右)
分割的確定
英國在當時規劃了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由這三者組建獨立的“印度聯邦”的獨立方案,但未能獲得共識。因此,末代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放棄了將印度統一的計劃。1947年6月4日,蒙巴頓聲明將在這一年的8月15日通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也包括印度高等文官、印度軍隊、印度鐵路的分割)。另外,獨立後的政治框架暫時按照英國制定的1935年印度統治法實施。
7月18日實施的1947年印度獨立法規定,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新國家,兩國在各自的憲法(印度憲法及巴基斯坦憲法)實施之前是英聯邦的自治領(和加拿大及澳大利亞地位相同,在國際法上是獨立國家)。
雷德克里夫線
蒙巴頓宣稱將實施分治到實際分治只有兩個月多的時間。而伊斯蘭教徒佔多數的地區分別在英屬印度東西兩地也是嚴重的問題。因此,西部的旁遮普地區和東部的孟加拉地區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分割。旁遮普地區被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之後又分為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昌迪加爾),孟加拉地區則被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
而劃分界線的工作是由之前和印度毫無關係的一位倫敦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擔當的,因此這條分割線(分離獨立後即是兩國的國境)被稱為雷德克里夫線。這條分割線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佈。孟加拉地區的劃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旁遮普地區由於過去並未進行過分割,發生了大規模的混亂。
粉色是印度教,綠色是伊斯蘭教,黃色是佛教
混亂及衝突
在這兩個地區,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不少都是強制遷移因而淪為難民。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特別是在旁遮普地區,兩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衝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
據理查德·西蒙茲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在這時兩者之間產生的不信感和憎惡對之後的印巴關係都產生了影響。在加爾各答,由於甘地的努力,屠殺得到了抑制。
印巴衝突
今生:
巴基斯坦在8月14日宣佈獨立,印度則在8月15日宣佈獨立。真納成為巴基斯坦總督,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成為新生獨立印度的總理。然而,實現獨立的過程,以及獨立後兩國的歷史都並不平坦。許多宗教移民在來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後都面臨融入當地社會的困難。不同宗教教徒之間的衝突和種族清洗仍有發生。
大都市貧民窟
對保守派英國人來説,印巴分治印證了之前印度總督寇松侯爵的發言,大英帝國不再是世界強國。而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及錫克教徒難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徒難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卡拉奇、拉合爾、達卡等兩國的大都市。在這些大都市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貧民窟,兩國產生了巨大的都市貧困階級,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暗殺甘地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互不信任,可説是對提倡兩者之間融合的甘地的一個反彈。民族義勇團等印度民族主義者認為甘地對伊斯蘭教徒和巴基斯坦太過讓步。終於在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熱的印度民族主義者在德里暗殺,提倡非暴力的甘地自己卻在暴力中犧牲。
印巴戰爭
印巴戰爭
許多土邦在當時印度副總理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的巧妙交涉下決定歸屬印度,然而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卻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兩國在之後仍爆發過多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的領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國家狀況並不安定。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孟加拉獨立戰爭和第三次印巴戰爭,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核試驗。巴基斯坦也與其對抗在1998年進行了核試驗。兩國的對立不僅是南亞地區,也是世界性國際政治的不穩定因素。
也有觀點認為,印度是世俗主義國家,相反巴基斯坦規定伊斯蘭教是國教,兩國的國家理念在根本上完全不同是對立的起因。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歲月點亮”:
中國也可以打印的。
網友“3M老譚”:
還有一條可惡的麥克馬洪線 藏南就沒了
網友“你們的有敵哥”:
印度有一個大國夢
網友“HOOTRUNLE”:
打印
網友“好好117330821”:
打印
11月17日,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巴基斯坦軍方在與印度邊境旁遮普邦巴哈瓦爾布爾地區舉行演習後,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拉希勒·謝里夫將軍發表聲明稱,11月14日印度軍人在克什米爾地區控制線與巴基斯坦軍人交火,導致11名印度軍人死亡。
早在11月14日,巴基斯坦軍方表示,有7名巴方士兵死於印度炮擊。隨即巴基斯坦軍人在控制線Bhimper區域,採取行動以回應當天印方"無端開火"導致7名巴軍人死亡事件。
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關注演習並在演習結束後表示,巴軍隊已準備好打擊任何"敵人的無理行為"。
伊斯蘭堡和新德里經常指責對方違反停戰協定並在控制線"無端開火"。9月18日早上5時30分(北京時間8時)左右,多名武裝分子襲擊了位於巴拉穆拉縣烏里鎮的印度軍隊第12旅司令部。據當地媒體報道,衝突持續了數個小時,造成至少印度士兵17人死亡、30人受傷。此後,印巴關係急劇惡化。
本月初,《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消息報道稱,巴基斯坦軍人在印巴邊境地區約500次違反停火。而巴基斯坦同樣指責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違反停火,巴基斯坦軍隊聲稱,印度軍人今年178次違反停火,導致19名平民死亡。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國之翼”,第一時間品讀中國空軍新鮮資訊,請在微信中搜索ID號:daguozhiyi直接關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豪情男爵”:
看看巴鐵,印度阿三出手一次立馬報復!咱國倒好,讓韓國棒子開槍打死人了,還要想如何避免!
網友“專業舉報各種廣告涉黃”:
聽到印度小三死這麼多軍人,真為巴鐵高興,支持巴鐵採取的一切行動,要是能有渠道為巴鐵捐款就好了
網友“手機用户6242868816”:
我在巴基斯坦3個月了!善良的人,淳樸的民族,高尚的品德,就因為信仰美國出錢支持打仗,窮人何必為難窮人…
網友“相見歡24682035”:
毫無疑問,我支持巴鐵打得阿三屁顛尿流。
網友“一票小姐慰風塵”:
巴鐵別怕,使勁揍阿三,背後有老大哥支持你!
網友“半打可樂5490406”:
被恐怖分子襲擊了就説是巴基斯坦弄得,那麼巴基斯坦被襲擊那麼多次是不是也要推到印度身上去?現在是中美俄博弈,無暇照顧,一旦結束了,不管誰贏,第一個就是拿印度開刀。
網友“null113073606”:
中國應給鐵哥們提供些好裝備,別讓他吃虧了!
網友“日月神劍61550981”:
支持巴基斯坦用重武器還擊印方的舉手。
網友“鈴鈴飛121152906”:
印度敢時不時刁難中國,中國這個時候就應該公開支持巴基斯坦
網友“我de中國心”:
巴鐵兄弟 打的好 教訓下阿三, 阿三最近有點嘚瑟。需要有人收拾一下他,需要飛機大炮大哥管夠。
(2016-11-17)
8月28日,巴基斯坦軍方發表聲明稱,印度軍方當天在印巴邊境地區無端向巴方開火,巴方隨即予以回擊,交火造成至少6名巴平民死亡和46人受傷。同日,印度邊境安全部隊發言人證實,巴基斯坦軍隊當日向印軍開火,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地區發生交火,造成3名印度平民死亡,22人受傷。
回顧歷史,印巴邊境衝突的消息根本不是什麼新聞。幾乎每年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會發生軍事衝突。可以説,南亞次大陸上的這對冤家是二戰後持續軍事衝突時間最長、矛盾最深、地緣政治最複雜的衝突對立方,其歷史糾葛之深甚至不亞於素以鬥爭複雜而聞名的中東地區各方。
蒙巴頓方案:無法避免的禍根
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提出了按照區域內居民主要宗教信仰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但對於當時英屬印度東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蒙巴頓方案”的相關條款卻留下了隱患。該方案規定,克什米爾地區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也可選擇獨立。由於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故在該地區加入巴基斯坦的呼聲強烈。
圖注:英屬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右)。此公提出的“蒙巴頓方案”成為現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建國基礎,然而也為兩國間長達近70年的衝突埋下禍根
然而,克什米爾土邦王卻是印度教徒,他在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上首鼠兩端,最終的傾向是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應該説,“蒙巴頓方案”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是一個各方都不能接受的方案,但由於當時沒有其他可行方案可供替代,故該方案也就成為了不得不採取的選擇,這為日後印巴衝突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圖注:克什米爾地區全圖。該地區主要範圍包括北部和西部的巴基斯坦控制區、南部的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以及我國的阿克-賽欽地區。由於歷史和宗教因素,自印巴分治起該兩國圍繞該地區的衝突就一直不曾間斷
第一次印巴戰爭:衝突的開始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佈建國。此時的巴基斯坦雖然不是獨立國家,然而已經擁有了實質上的獨立政權和軍事力量,印巴雙方圍繞克什米爾的矛盾迅速加温。僅僅兩個月後,1947年10月22日,“克什米爾解放軍”從巴基斯坦出發進攻克什米爾,其目標是奪取克什米爾的首都斯利那加。由於克什米爾地方軍隊也紛紛倒向由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解放軍”一方,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希不得不向印度求援,並答應印方加入印度以換取支援的條件。隨即,剛剛成立的印度國防軍和巴基斯坦地方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後來所稱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由於交戰雙方實力差距過大,且“克什米爾解放軍”並非正規軍事力量,印軍得以成功守住斯利那加,但“克什米爾解放軍”佔據了傾向巴基斯坦一方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為解決該問題成立了“印巴委員會”進行協調溝通,但並未能夠直接引發印巴雙方停火。此後的一年內,巴基斯坦軍隊與“克什米爾解放軍”曾組織多次反攻計劃攻佔克什米爾全境,但均以失敗告終。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8年11月27日,巴基斯坦認識到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採取的軍事行動無法獲得任何進展,因此決定停火。1949年1月,印巴雙方正式停火,並劃定了克什米爾地區的“實際控制線”,隨後於當年7月劃定了停火線。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在各自的世紀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分為兩部分:自由克什米爾和北部地區,佔克什米爾土地的2/3,人口的3/4,首府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爾正式稱為查謨和克什米爾,佔克什米爾土地的1/3,人口的1/4,首府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戰爭後,雙方開始在實際控制線沿線和控制區內重兵佈防。時至今日,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的軍事對峙狀態仍未結束。
圖注:向印度軍隊投降的“克什米爾解放軍”士兵。在從巴基斯坦出發前,他們肯定不會想到這場戰爭會以失敗告終,更不會想到他們的後代仍然要為這片土地引發的衝突疲於奔命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未能達到獨吞克什米爾的目的,而原本事實上具備半獨立地位的克什米爾則因印巴兩國的分區佔領而完全喪失了獨立性。1948年的印巴停火線,事實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印度所佔據的克什米爾谷的戰後發展歷程,成為了印巴衝突的一個縮影。哈里·辛格並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在加入印度後不久,他便被其反對派領導人謝赫·阿卜杜拉推翻,後者領導了第一屆查謨和克什米爾緊急狀態政府,並獲得了除國防、外交和交通外其他方面的自治權利。然而,謝赫·阿卜杜拉也沒有得到善終,1953年,他因主張獨立被印方投進監獄。1956年,印度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編為查謨-克什米爾邦,並由親印度的當地人長期掌控各項權利。此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長期存在通過自治逐步實現獨立、加強與印度政府間聯繫和主張加入巴基斯坦的三派間的鬥爭,時至今日印控克什米爾的主要反對黨“泛黨自由大會”仍然主張查謨和克什米爾加入巴基斯坦。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發展政治鬥爭不難看出,“蒙巴頓方案”和第一次印巴戰爭在克什米爾地區乃至印巴兩國間造成的裂痕,至今也難以撫平。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手機用户4313179599”:
支持巴鐵打死啊三
網友“彪哥28739198”:
一對冤家!中國支持巴基斯坦就是為了制衡印度!
網友“手機用户3628439686”:
支持巴鐵,打敗印度阿三!
網友“蘭花的夏天”:
以前你不是我兒子,但現在是 // @處刑者: 很久以前新疆不是中國的, //@紅曜石-璀璨:克什米爾很久以前是中國新疆的一部分
網友“強子28192705”:
中國應該重兵進駐中印邊界藏南地區。間接支援巴鐵!
網友“你郭大爺還是你大爺”:
我是個巴粉,對巴鐵不利的我就反對,打死阿三
網友“nenhuige”:
英國佬給世界留下了好多難題 真他媽精
網友“還我滴kuai播”:
支持老巴
網友“十年scl”:
嗎的 噁心的英狗 到處留禍端 我們的藏南你看怎麼辦
網友“諸葛老道”:
相比起來,三胖遜色多了
(2015-08-29)
第二次印巴戰爭導致的一大惡果,是將超級強國勢力直接引入南亞地區。1971年初,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標誌印度成為蘇聯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親密盟友。在獲得蘇聯方面的支持並從蘇聯購買大批包括主戰坦克和地空導彈在內的先進武器後,為徹底削弱巴基斯坦國力以解心腹大患,印度決定趁巴基斯坦內部動亂之機出兵支持東巴獨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與此同時,印度也在為即將到來的這場戰爭進行着準備。
圖注:東巴基斯坦地區位於恆河下游,毗鄰孟加拉灣,現已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蒙巴頓在將東巴和西巴“硬捏”到同一個國家時,恐怕想不到日後這個劃分方案會引發牽扯到東西方兩大陣營的一場戰爭
在開戰前,印度陸軍共有1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3個炮兵旅、2個獨立步兵旅、2個裝甲旅和1個獨立傘兵旅;空軍則有45箇中隊的兵力,在裝備上有蘇-7和米格-21這兩款性能較好的蘇制戰鬥機。相對而言,巴基斯坦兵力則比較簿弱。在西巴地區,巴陸軍擁有10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2個獨立裝甲旅和2個炮兵旅,空軍兵力為13箇中隊,除24架幻影III戰機外,大多裝備性能早已落後的殲-6戰機。而在東巴地區,巴陸軍僅部署了4個輕型步兵師35個步兵營、6個野戰炮團、1個M24輕型坦克團、1個M24輕型獨立坦克營,以及24個準軍事大隊。空軍則只有20-25架F-86戰機。很顯然,巴基斯坦部署在東巴的部隊並不足以進行一場局部戰爭。相比之下,印度為進攻東巴準備了相當充裕的兵力,包括6個山地師和步兵師、3個獨立步兵旅、3個裝備T-54和PT76坦克的坦克團、3個獨立裝甲營、2個機械化營和1支炮兵部隊。與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兵力對比,大約是2比1。
1971年11月,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11月23日,時任巴總統葉海亞宣佈巴基斯坦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巴基斯坦陸海空三軍正在全力抗擊印度軍隊的入侵。這場戰爭同時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企圖是奪取並佔領東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則希望通過全力固守各個戰略要衝,以防禦戰和消耗戰來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印軍的軍事行動開始後,全球為之震驚。此時在對印度軍事行動的態度上,表現出了濃厚的冷戰色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指責印度粗暴入侵,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則普遍表示支持印度“解放孟加拉”。在眾多表態的國家中,態度最為特殊的是身為巴基斯坦的堅定盟友的中國。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印度蠻橫干涉巴基斯坦內政,並呼籲印度立即停止對巴基斯坦的入侵。而最為焦慮的當屬美國,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毫不隱晦地抨擊印度是“狂妄無知的國家”,但又聲言以無力進行干預。
對於西方各國的強硬立場,印度絲毫不予理會。印度陸海空三軍集中優勢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基斯坦進行了多路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又8個營的兵力分三路發起攻擊,一舉攻克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通了通向東巴首府達卡的道路。同時,印軍從西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向東巴基斯坦展開進攻。雖然巴基斯坦軍隊竭盡全力進行抵抗,但由於印軍在兵力上具有絕對優勢,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裏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方向的印度軍隊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作戰意圖,但在行動中數次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在幾經易手後佔領了重要據點波格拉。從北部方向進攻的印度軍隊則對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擊,結果均以巴軍未能守住陣地告終,最終巴基斯坦軍隊在丟失賈馬爾普爾後被迫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線。可以説,開戰之初巴基斯坦軍隊在東巴戰場就陷入了絕對被動。
圖注:在被擊毀的巴軍坦克殘骸上慶祝勝利的印軍士兵。他們自然不知道,自己在戰場上的勝利並沒有給南亞大陸帶來持久的和平
在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準備後,印軍發起總攻,準備一鼓作氣奪下達卡。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印度軍隊一方面在陸上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完成對達卡的合圍,另一方面由海、空軍從海上和空中對東巴的海上和空中航線進行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的任何聯繫。由於根本無法得到增援和補給,繼續抵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最終以印度的全面勝利告終。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繫,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
當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突然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克什米爾問題的想法,挽救了搖搖欲墜的巴基斯坦政府。懾於中方可能出兵造成的壓力,同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宣佈,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畫上句號。戰爭結束後,東巴脱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戰後:硝煙散不盡,戰火仍未熄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1972年 6月28日至7月2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總統佐勒菲卡爾·布托在印度西姆拉舉行會談,並於7月2 日簽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係協定》。根據協議內容,印巴兩國將結束長期損害雙邊關係的衝突和對抗,並通過談判或共同商定的其他和平手段解決它們的分歧,保證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和平共處,尊重彼此的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政治獨立和主權。此外,兩國政府還保證將採取在它們權力範圍內的一切步驟來防止進行針對對方的敵對宣傳。在關於克什米爾的條款方面,兩國軍隊將在規定期限內撤回邊境線己方一側,並尊重1971年12月17日停火而形成的控制線,任何一方不得不顧雙方的分歧和法律上的解釋而單方面謀求改變這條控制線。協議還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此後,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曾舉行過數次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克什米爾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成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一個難以打開的結。沉寂僅二十年後,198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再次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此後的數年中,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停火線兩側集結兵力,雖然沒有再次引發大規模軍事衝突然而交火事件時有發生。截止2003年底,共有6.8萬人在這場化整為零的戰爭中死於非難。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佈,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這為克什米爾地區帶來了短暫的和平曙光。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啓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2005年10月8日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震級為7.6級的強烈地震。雖然天災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卻也促成了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合作。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在此次合作基礎上,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於2006年1月呼籲印度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3個城市撤軍,但遭到印度的拒絕。這多少又打破了一些人們對於克什米爾地區永久和平的幻想。
圖注:克什米爾大地震後倖存的災民。雖然此次地震促成了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一些合作,然而時間證明這些合作不過是暫時的
僅僅半年後的2006年7月,印度孟買發生爆炸事件,造成約200人喪生。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捲入其中,並中斷了和平進程。雖然當年11月印巴雙方又達成協議並建立聯合小組,以分享情報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然而雙方間的裂痕卻變得越發顯眼。12月5日,穆沙拉夫首次宣佈,若印度同意克什米爾以現行分界線不變但人員可以自由往來出入、建立自治政府或自治區但不能獨立兩國從克什米爾分階段撤軍及印巴兩國和克什米爾地區派員在當地共同建立建立監督機制的主張,則巴基斯坦可以放棄對克什米爾的主權要求。對於這個看上去很誘人的解決方案,印度方面沒有積極回應。現在看來,這個主張更像是巴基斯坦方面放出的緩兵之計。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髮生衝突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1947年蒙巴頓在制定“蒙巴頓方案”時,想必不會預料到兩國圍繞這片並不富饒的土地間的衝突會持續七十年。就在此次印巴軍事衝突爆發不到三個月前,一夥武裝分子從巴基斯坦進入克什米爾後襲擊了印控克什米爾的一個印軍軍營。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非官方層面,印巴兩國國內對於克什米爾分治的現狀心存不滿者也大有人在。至於究竟何時何日克什米爾這片飽經戰亂的土地才會真正迎來安寧、印巴兩國間能停止衝突不斷的局面,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出污泥而不染668”:
支持巴鐵。
網友“沽月玉冰心”:
印度可以説是個堂.吉訶德式的瘋狗,充滿幼稚的的衝動和幻想,但又是欺軟怕硬的慫貨
網友“Solor”:
就是, 當年就應該和巴鐵會師,把印東走廊掐斷,用印度東北的高地和巴鐵換一個印度洋出海口| |@光輝歲月38131907: 中國怎麼不早點下最後通牒?
網友“這個名字一般人都看不完需要耐心看慢慢看”:
只要中國在,印巴戰爭,巴鐵兄弟是不會輸到滅國的地步的
網友“家有乖兒女1980”:
關鍵時刻,還是全天候的朋友好使!美國,頂多全個晴天的半天盟友
網友“殘姐”:
印度和蘇聯是友好盟友關係巴基斯坦是中國最好的朋友!怎麼辦!!!
網友“德軍元帥I沙漠之狼I”:
呵呵,沒有 //@明月照人回:印度早有了…! // @VSAR: 啊三你就蹦吧,等巴鐵研究出原子彈會好好報答你的
網友“雪飛了無痕”:
印度一直以來不斷搞軍事擴張,野心勃勃
網友“光輝歲月38131907”:
中國怎麼不早點下最後通牒?
網友“不覆己過”:
巴鐵,中國是你們堅強後盾。
(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