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養老服務模式待破局,城心養老何以“解需”?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綜合

養老問題已成為全社會的熱點民生問題,而目前國內還缺乏較為完善的養老運營標準化體系,養老新態勢也有待進一步探索。12月23日,《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九成“80後”已有自己的養老規劃,超八成城裏人願意選擇城心養老,因生活便利,靠近三甲醫院,城心養老成為養老新趨勢。不過,城心養老在打破傳統養老社區的封閉管理和情感“孤島”的同時,卻面臨着重資產難以“介入”,城心房產不利於改造等難題。

業內人士表示,城心養老是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的可行路徑,可以更好地利用現有城市資源,隨着正三角形醫護體系健全,急救圈越來越大,城心與城郊才可以平均發展。

城心養老成養老新趨勢

《報告》顯示,城裏人平均在39.7歲開始考慮養老,九成“80後”已有自己的養老規劃。

數據顯示,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獨生子女增多,老齡人口占比上升。“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層承受着養老教育等多重壓力,中間層的父母已經遇到現實養老難題。

在城裏人養老意願中,超八成城裏人願意選擇城心養老,原因與生活便利、靠近三甲醫院不無關係。

受訪者在選擇“理想的養老機構”時,主要考慮因素包括機構位置、周邊環境、交通情況,以及是否有配套醫院。在受訪者看來,認為“城心養老”的優勢包括“離市中心近,生活便利,交通便利”“方便子女或親人探望”“熟悉的生活圈或社交圈”“開放的環境,和城市融為一體”“臨近三甲醫院”“離家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郊區養老機構大多屬於高端養老機構,費用較高,並不符合中低收入人羣。

這部分人的養老需求如何更好滿足?鄭秉文表示,城心養老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將社區、養老院、醫院等優質服務資源相匹配,貼近生活圈的融合式養老,也就是城心養老,實現鬧中取靜、臨近子女和醫療。從而解決傳統養老社區存在的子女探望難、快速享受優質醫療服務難的問題。這也非常契合今年11月份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符合其中提到的“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養老是綜合的概念,涉及親情、醫療等多個方面。”對於為什麼更多城裏人選擇城心養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研究院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看來,一是因為醫療問題;二是因為城心更有活力,老年人最怕的就是沒有活力;三是親情問題,遠離城區最大的問題就是親情難以兼顧。

在“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增多的情況下,憂慮於當前家庭養老照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實際養老需求。尤其是醫療需求成為一大痛點。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指出,在一些商業養老的實踐案例中有自建醫院,這具備一定合理性,但短板是醫院輻射半徑小、專業水平相對不高,對老年人來説,急難重症仍需要到大型三甲醫院去解決,而城心養老都在城市核心區最頂級的三甲醫院邊上搭建。

房產缺乏,有待開展資源合作

養老社區方面,大家保險開發了“城心醫養產品線”“旅居療養產品線”和“居家安養產品線”,覆蓋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已在北京佈局3個城心醫養社區。

“從客户角度來講需求是多元化的,不管是城區養老還是遠離城區,都能夠滿足各自特定羣體的養老需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表示。

但開展城心養老模式可能並不能很好地適配所有保險公司。陳輝表示,城心養老是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的可行路徑,可以更好地利用現有城市的資源,但是也面臨着現有房屋的改造問題。

“因為城區規劃難以新建大面積建築,目前來看,從重資產投入角度開展城心養老模式的可能性不大。”朱儁生表示。

那麼,城心模式如果沒有地產、房產做支持怎樣另尋他路?朱儁生認為可以採取合作的模式。通過輕資產的模式和已有的房地產企業或者其他一些企業的養老資源進行結合,比如房地產資源。他表示,過去很多房地產企業開發了地產之後,有一部分房子是為了進行養老服務方面的佈局,雖然有房產資源,但可能缺少客户,這是房地產企業和保險公司很好的結合點。

何肖鋒表示,城心養老服務體系的核心邏輯之一是,選擇在城市核心區裏面租賃大型商業物業進行適老化改造,由此可大幅度節約資金成本,最終可有效節約投保人的資金。

在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看來,“一碗湯”可以説是家庭的養老責任和氛圍。既然急救設施還在城市,就得發展城心養老,只有隨着正三角形醫護體系健全,急救圈越來越大,城心到城郊才能平均發展。

險企應如何結合消費者需求開展養老服務,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最優解”?朱儁生表示,從商業模式上來看,對於重資產來説,保險公司建設運營方面對服務質量比較好掌控,客户的黏性就會比較強,但由於前期投入大回收慢,有些中小保險公司幾乎不可能用這種方式。輕資產可以快速佈局,只要尋找的合作方,“手裏”有這種養老資源,都可以去結合。他認為,未來趨勢可能是“輕重”結合,同時可能也要關注一些區域性的佈局,比如長三角、大灣區等,

《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認為,發展核心城市羣效應,帶動雙循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去其弊、取其利。大力發展醫養服務PPP,通過劃撥土地與建設公共設施,降低醫養服務的重資產成本,引入民營企業和社會企業經營輕資產,在收費價格中減去地租和部分房租,發展可以滿足中產階級乃至低收入人口需求的醫養服務;由此推動銀色經濟和銀髮產業在全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

紛紛入局,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待打造

養老服務市場的巨大潛力,令保險業看到機遇。短短几年內,已有多家保險企業在養老服務市場開始佈局。

險企不斷開發創新養老產品、設立養老社區,完善康養健康管理服務。一方面,通過佈局機構養老,滿足高端人羣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以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為契機,初步構建起面向普惠人羣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在城郊養老社區方面,泰康保險“泰康之家”模式目前已覆蓋22個重點城市;中國太平在上海打造了梧桐人家醫養結合養老社區。在短短几年內,也有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前海人壽、中國平安等多家保險企業在養老服務市場佈局。據《藍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目前已有10家保險機構投資47個養老社區項目,牀位數84155個。

除了兼顧養老社區入住權利和財富傳承需求的年金類產品,還有日託、臨託、上門護理、健康管理等多種服務。

《藍皮書》指出,隨着泰康保險、大家保險等商業保險集團適應銀色經濟時代的消費需求進行金融創新,推動保險、地產、醫護和養老服務閉環管理,實現養老保險產品與養老社區相結合,由此形成養老金融新格局,且正在向核心城市羣聚集。

在此背景下,核心城市羣發展需要揚長避短。《藍皮書》表示,核心城市羣在養老事業、產業發展上存在諸多優勢:養老金市場發展可以增加長期資產配置,促進資本市場轉型、治理和持續發展;嵌入醫護的養老社區建設,可以促進健康科技與銀髮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市場結構轉型,形成既適應青年勞動人口,也適應大齡勞動人口的新型就業市場;帶動當地政府改造老舊居民社區,大力發展養老社區,滿足大多數居民養老服務需求。由此形成核心城市羣持續發展優勢,有利於提高國家競爭優勢和促進外循環經濟社會發展。

有關預測顯示,至本世紀中葉,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平均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顯然養老已經成為我國新時代發展道路上繞不開的重大社會民生話題。

我國養老服務業仍處於發展初期,服務水平還有待完善,同時還存在地區差異大、標準化程度低等諸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養老保險的創新發展。嚴峻的養老形勢下,有關部門不斷喊話並提出要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十四五”規劃亦明確提出,要“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戰略”,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