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國際化道路 做中國民族品牌 借勢“一帶一路”佈局全球戰略

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亞太地區是TPE最大市場,將佔全球需求一半。從總數量上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TPE消費國,其需求也將持續增長。對於世界其他地區國家而言,非洲/中東地區TPE需求增速將顯著高於世界平均增速。

  此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政策,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更為讓中國製造業企業搭上了“走出去”的順風車。慈溪市山今高分子塑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今化學”)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在重慶設立新公司,業務劍指東南亞和第三國家。山今化學的總經理岑建達先生在接受塑商匯採訪時稱:“未來,山今化學將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特種熱塑性彈性體材料領域一較高下。”

  在“一帶一路”開拓國際市場

  “一帶一路”的長效合作機制,為沿線各國推進國際產能和投資合作指明瞭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 “一帶一路”的區域合作有助於形成新的國際貿易鏈。岑總表示:“‘一帶一路’是國家帶領企業‘走出去’,而‘走出去’正是山今化學未來重點規劃並正在穩步實施的。”

  目前,山今化學的海外貿易業務佔比並不多,但時刻在為走向國際市場做準備。塑商彙編者瞭解到,慈溪山今正在着手於面向國際的網站搭建工作及海外銷售渠道鋪設。此次搭上“一帶一路”的翅膀在重慶成立新公司便是走向國際市場的一步,也是打響了山今化學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的第一槍。

  “對於出口業務,山今的主要佈局是在東南亞和第三世界國家做銷量,但是重點關注歐美髮達國家。”岑總如是説,“歐美髮達國家對於技術和質量的要求非常嚴謹,而這種嚴謹更能帶動山今的成長。”山今化學作為中國地區主要的高分子複合材料生產基地,每年產能已超25000噸。其在2016年成立了國際貿易部,旨在積極開拓國外市場。

  夯實技術 山今參與行業多項國家標準制定

  從應用行業來看,汽車佔世界TPE市場的最大份額。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技術革新,更為熱塑性彈性體帶來了巨大市場。從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線纜彈性體,到高鐵、汽車彈性體TPE密封條,熱塑性彈性體的身影可謂無處不在。山今化學的產品涉獵範圍廣泛,專業研發、生產、銷售TPR、TPE、TPV、硅酮母粒、TPU、TPO等特種熱塑性彈性體材料,並通過了ISO/TS 16949:2009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山今產品的多系列也致使其產品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日用品、兒童/寵物玩具、醫療食品衞生用品、護理衞浴、體育用品、汽車/機車配件、電子電器配件、電線電纜、密封條產品等等。

  在環保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生產商重點研發環保型產品。另外,提高產品的自身性能也是研發重點,從而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以滿足客户日益嚴格的要求。基於此山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夯實技術基礎。“原先的密封條材料採用PVC和三元乙丙橡膠,這兩種材料不環保,三元乙丙橡膠更是不可回收。後來出現高端的TPV,但成本高、性價比低。”岑總説道,“山今通過自身的技術更新推出TPE密封條系列,適用於擠出密封製品,如門窗幕牆密封條、冰箱密封條、汽車密封條等等,成型性好,擠出穩定,既保證了性能與TPV不相上下,又彌補了TPV性價比低的劣勢。”

  近年來,山今成為:國家標準“熱塑性彈性體重金屬含量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gb/t 33422-2016”起草單位;行業標準“熱塑性彈性體電線電纜用苯乙烯類材料 hg/t 5113-2016”起草單位;同時,成為正在起草的國家標準“熱塑性彈性體預混料牌號規範”的第一起草單位。山今化學為企業提供“產業一站式服務”,使得小眾產品擁有的無限廣闊的大市場,山今化學從原材料推薦選材到產品設計開發、模具設計到加工成型工藝指導,為企業提供超高性價比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真正做到“共榮、共贏、共發展”的產業良性生態鏈。

  山今——山的穩健 今的品質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岑總問記者:“你知道2016年‘毒跑道’事件嗎?”

  2016年,“毒跑道”事件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全國各地關於“毒塑料跑道”的新聞鋪天蓋地,一時間塑膠跑道的材料聚氨酯被推倒了風口浪尖,為此,國家還專門發佈了相關標準。

  編者表示知道此事後,岑總繼續説:“山今化學的產品完全符合國家標準,這次事件是對山今化學一次高規格的檢測,也體現出山今化學對社會的責任感。”

  “我們的產品廣泛應用在日用品、兒童、寵物玩具、仿真動植物、醫療食品衞生用品、護理衞浴、體育用品、汽車、機車配件、電子電器配件、電線、電纜、密封條產品、鞋底料等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領域。產品質量不能有一絲懈怠!”

  “山的穩健、今的品質。”是山今化學的企業文化。十幾年來,山今化學經歷無數風雨,但對產品的品質卻是一絲不苟,從未懈怠,山今化學是眾多從事塑料行業良心企業的一個縮影。插上“一帶一路”的翅膀,山今化學必定鯤鵬展翅,扶搖直上!


  打造中國文藝精品是當前國家建設、人民生活和對外開放的共同需求。對內來説,文化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專門指出,在“十三五”建設期間,尤其要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文藝精品作為文化建設中的代表性作品與關鍵成果,直接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對外來説,隨着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我國的文化工作,尤其是文藝精品的創作,既受到了特殊的挑戰,也看到進一步轉型升級的契機。

  “一帶一路”倡議對文藝創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和最終價值體現。“一帶一路”並非是新版的馬歇爾計劃,也無意進行社會發展模式的輸出。“一帶一路”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積澱,也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國情;只有充分認識和尊重國家和文化間的差異性,才能夠展開深入的國際合作、達成發展與共贏。

  文化事業和文藝作品是充分展示各國文化魅力的主要載體;作為文化的結晶,文藝精品對於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包容、最終達到民心相通,必定具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文藝創作既受到了新的挑戰,也需要承擔新的功能。我國迫切地需要通過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廣泛地參與到世界文明的對話中,一方面提高文化開放的水平,同時促進“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在人文和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而為“一帶一路”的長遠建設打下堅實的民心基礎。

  因此,“一帶一路”建設對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對於國際傳播和國際影響力的需求,都將更加迫切,中國的文化工作和文藝創作需要主動地承擔相應使命,吸收借鑑傳統文化和各國文明的精髓,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精神、提出中國主張,深化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我們的認識和了解。只有在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達成文化和國家之間的認同和理解;也只有主動承擔上述重任,才能夠促進文化自覺和文藝精品的創作力度。

  文化交融的洪流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新的養分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文藝創作水平提出了更高期待,也同樣提供了諸多的推動力量。兩千年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源源不斷地促發了經典作品的誕生,唐代的胡旋舞、敦煌的石窟雕塑和壁畫,都離不開絲綢之路帶來的跨文化交融。不僅絲路如此,在世界範圍的文藝理論和實踐中,文化交融都為創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土壤。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風俗、神話、傳説,不僅被創作者直接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也激發他們產生新的靈感和觀念。

創國際化道路 做中國民族品牌 借勢“一帶一路”佈局全球戰略

  《大唐玄奘》海報

  其實,早在玄奘和馬可·波羅的時代,對於長距離旅行和跨文化相遇就積累了豐富的精彩記錄和文藝經典。文化的相遇、交流和融合極大地刺激了藝術家和社會大眾的想象力和創新激情。隨着國際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深入,跨文化經驗成為近現代世界文學和文藝創作領域的永恆主題,很多成功的文藝作品都展示了個體和民族在跨國和全球流動中的境遇和感悟,從而形成了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氣質。

  另一方面,文化交融不僅讓文藝作品中充滿了對於他者和未知世界的想象與好奇,也同樣更新了創作者的價值觀念和時空觀念,讓他們對於自身的文化和社會展開充分反思,從而在主題和思想層面賦予了傳統創作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起點,並最終達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新層次。例如,民國時期的新文學運動在人物刻畫方面所達到的新高度,與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傳入密不可分;同時期歐洲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和藝術創作,也來自於非洲藝術的直接影響。

  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最近兩個世紀之間深刻影響着中國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在新的起點上,“一帶一路”建設開啓了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的新階段,也為中國文化和文藝工作者們提供了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創作養分和思想源泉。

  《天將雄獅》海報

  “一帶一路”能夠推動中華文化基因的當代轉化

  文藝精品的創作和當下中國的文化事業一樣,都離不開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在2013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國家十三五期間文化發展綱要中也明確提出,在系統梳理的基礎上,要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同樣要求,要讓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因此,文化工作和文藝創作的一項重要挑戰就是中華傳統的當代轉化,在這一方面,“一帶一路”同樣提供了直接的促進作用。

創國際化道路 做中國民族品牌 借勢“一帶一路”佈局全球戰略

  《摔跤吧!爸爸》海報

  首先,在歷史和當下,跨國的交流都提供了歷史的和橫向的參照座標,有助於認清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性和精神內核,並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正是在這種不斷地溝通、交流和確認的過程中,文藝創作的規律得到揭示,精彩的內容被國內外觀眾認可,而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也完成了當代轉化。一個新近的案例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的意外走紅。這部電影找到了印度當下社會生活和家庭觀念中與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共同分享的價值,增進了不同文化羣體之間的理解和共情。而這類作品的成功,也一定會反過來激發各國的電影創作者們從中汲取文化認同和跨文化傳播的經驗,在未來創作出更多兼具民族特性和共通價值的文藝精品。

  其次,“一帶一路”將促進文化產品方面的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這不僅有利於完善我國自己的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也能夠進一步發揮文化生產與創作主體在市場浪潮中的積極性,藉助全球性文化市場的力量完成在生產流程和創作觀念的現代轉型。文藝創作與文化市場之間的這種互動關係,同樣也將成為文化精品的催化劑和試驗場。例如,文學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揚·馬特爾的父母是加拿大人,出生於西班牙,在哥斯達黎加、法國、墨西哥、加拿大、伊朗、土耳其及印度等地長期旅居,將多元文化中共同的精神內核注入了這個以亞洲少年為主角的精彩故事中。而出生於中國台灣地區的導演李安則藉助好萊塢的電影科技水平,並加入自己對故事的獨特理解,將這部文學作品轉化成具備了全球影響力的電影作品。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它表明,在“一帶一路”的大格局下,文藝創作更多時候不再是一人、一時、一地的傳統方式,文藝精品的產生往往是由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創作者共同參與其中,並貢獻和凝聚多元文化精神的新的創作方式,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將成為創作過程的新常態,而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中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部分也必將得到弘揚,完成現代轉型,陳述人類的共同命運,貢獻於人類的共同文明。

  (本文刊於《光明日報》2017年7月17日第12版,原標題為:“一帶一路”:文藝精品創作的挑戰與契機)

  (1970-01-01)


  中國建築(601668),

創國際化道路 做中國民族品牌 借勢“一帶一路”佈局全球戰略

  今日共成交105筆100萬以上大單,佔總成交量的25.31%

  近期的平均成本為8.60元,股價在成本上方運行。空頭行情中,並且有加速下跌的趨勢。該股資金方面呈流出狀態,投資者請謹慎投資。該公司運營狀況良好,多數機構認為該股長期投資價值較高

  短期趨勢:

  弱勢下跌過程中,可逢高賣出,暫不考慮買進。

  中期趨勢:

  有加速下跌的趨勢。

  長期趨勢:

  迄今為止,共136家主力機構,持倉量總計6.45億股,佔流通A股2.15%

  近5日內該股資金流出較多。據統計,近10日內主力集中了一定的籌碼,呈中度控盤狀態。

  (2017-03-08)


  主講人:石齊平(鳳凰衞視評論員)

  主題:“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全球化

  時間:2017年6月10日下午

  地點:廣州購書中心

  主辦:國際問題自媒體“世界靈敏度”

創國際化道路 做中國民族品牌 借勢“一帶一路”佈局全球戰略

  鳳凰衞視評論員石齊平。   趙靈敏 圖

  四年前的2013年3月15日,習近平正式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半年後的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出訪中亞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一個月之後的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出訪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又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在當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首次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提並論。這就是“一帶一路”的起源。

  2014年10月,北京召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中國作為東道主正式向全世界發出信息,邀請它們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在“一帶一路”這個抽象概念之外,習近平還提出了具體建議,那就是要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邀請所有有能力的國家出資,用於“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只要在2015年3月31日前備妥相關資料提交,就有機會成為創始會員國。但在美國的壓力下,直到2015年3月上旬,申請的國家依然寥寥無幾。3月12日英國的加入改變了這一局面,其他國家紛紛跟進,形勢急轉直下,美國即便不高興也無可奈何。目前,亞投行的成員國已經有77個,未來還有望繼續增加。

  要理解“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有三個背景需要特別注意。

  一是中美關係的背景。奧巴馬2009年上台後,為了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從2010年開始在政治上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這個戰略包括戰略退縮和戰略統戰兩個部分,前者就是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最大限度保存美國的實力;後者就是團結俄羅斯、穆斯林世界、委內瑞拉、古巴等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形成國際統一戰線來孤立中國。在經濟上,奧巴馬加入了本來只有幾個小國參加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並有意將之打造為高標準和全覆蓋的國際貿易規則,重塑亞太乃至全球的貿易秩序。在軍事上,美國有意將60%的軍力部署在西太平洋,以防範中國。

  二是金融危機的背景。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貿易因此出現了萎縮。對中國來説,來自歐美國家的貿易量急劇下滑,為了“保八”,中國一方面需要擴大內需,另一方面需要尋找新的出口市場,而中國的商品要進入到中亞,進入到東南亞,這些地方糟糕的基礎設施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三是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自信正在恢復。對中國來説,1840年以來一百多年的不幸經歷只是歷史的一瞬間,中國正在回到中心位置,找回領導者的感覺。我們覺得除了關心自己的事,也應該走向世界,關心世界,為世界做貢獻。

  以上是對“一帶一路”這個21世紀最重要戰略構想的背景介紹。以下我將從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四個領域,進一步闡述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

  全球化3.0

  全球化這個概念由來已久,但早年的全球化都是發生在世界某些區域的局部的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開始於三四個世紀之前,是由英國主導的。當時的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建立了議會民主制,限制了王權,是當時世界上制度最先進、發展最快速的國家,但英國本身資源有限,市場狹小,因此需要到全世界去尋找原材料,開拓商品市場,這就是重商主義。如果那個時候從太空俯瞰全球,就會看到一艘艘商船從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出發,把最物美價廉的商品輸出到全世界,也把世界各地的木材、煤、橡膠、礦石等資源運回到歐洲。

  但這種做法在世界很多地方遭到抵制,人家不見得要買你的商品,也不見得願意讓你開採資源。在意識到做生意不容易之後,商船後面往往緊跟着炮艦,你不按我的意思辦就打你,這就是帝國主義。可戰爭的代價畢竟很大,英國人漸漸革新了統治方式,想派總督和少數官員進行直接統治,這就是殖民主義。從離西歐最近的非洲開始,跨過大西洋到美洲,英法佔領了北美;西班牙、葡萄牙佔領了中南美洲;再往東到亞洲,英國佔領了印度和馬六甲,法國佔領了中南半島,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荷蘭佔領了印尼。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全世界幾乎都被殖民完畢。

  20世紀英國開始走下坡路,兩次世界大戰讓英國大傷元氣,維持殖民體系已經力不從心。於是美國出來了,殖民主義時代成為過去,“美帝國主義”登場,它有兩大支柱:一是美元帝國主義,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二是美軍帝國主義,為了保證美元的信用,美國建立起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在世界各地進行大規模駐軍。這就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2.0。

  到了21世紀,以特朗普的上台為標誌,美國表現出不太願意繼續維持上述國際體系的傾向。那麼,有沒有可能的替代品呢?這就是今天我們的主題“一帶一路”。縱觀全球,“一帶一路”最有希望成為3.0版本的全球化。

  顯然,“一帶一路”首先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概念,一方面是消除自然方面的障礙,另一方面消除市場方面的障礙。前者就是中國的高鐵以及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在架橋鋪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能力和經驗,2008年,中國的第一條高鐵從北京延伸到天津,不到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高鐵里程已經達到21000公里,並且以每年2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後者就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就是東盟十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不是全世界一步到位,而是先消除這16個國家內部的關税和非關税壁壘,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伴隨着美國退出TPP,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加。

  “一帶一路”與“世界島”

  談到“一帶一路”就不得不提一下“世界島”。

  一百多年前的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和地緣戰略家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1861-1947)向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提交了一篇題為《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的論文,這是一篇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章。

  麥金德認為,地球由中心和邊陲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中心,在“世界島”的周圍是邊陲,主要包括美洲、澳大利亞、日本和不列顛羣島。“世界島”的人力物力資源豐富,是世界政治的樞紐區,也是最適合人類文明繁衍的地方,從古埃及文明到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的主要文明基本都是在“世界島”上產生的,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世界。然而由於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歷史上沒有一個政權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當然,過去一百多年的世界歷史和麥金德的預言是相反的: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些邊陲地區發展起來了,“世界島”上的很多文明卻衰落了。這裏面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交通,因為麥金德所期待的鐵路網沒有發展起來,因此文明的發展主要靠海運來推動。

  幾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紀錄片叫《大國崛起》,總結分析了人類歷史上九個大國崛起的過程,這九個大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可以看到,這九個國家都是海洋強國,分處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因此,迄今為止大國崛起的歷史,也就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的歷史。

  而“一帶一路”的推進就有可能將麥金德的預言變為現實。麥金德認為,鐵路的出現已經大大降低了治理的難度,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會在“世界島”上崛起。而“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就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座很多人很有可能會在有生之年看到,高鐵從雲南延伸到中南半島,再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然後到印尼,再從印尼跨海到澳大利亞。英國和日本也都有興趣參與“一帶一路”,這意味着麥金德提到的四個邊陲地區中有三個有望和“世界島”連接起來。如果再能在白令海峽上修建跨海鐵路的話,那麼美洲也就和“世界島”連接起來了。

  “一帶一路”的軍事意義

  再從軍事上看。從1840年開始,中華民族有差不多一百一十年,命運急轉直下,受盡列強欺凌,這是大多數中國人至今不願回憶的一段屈辱歷史,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世界觀。但從更長的歷史區間看,這其實只是一個偶然。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上,富有和強大才是常態,我們有兩千多年應該都是世界第一,漢唐的榮光自不必説,宋朝雖然在軍事比較弱,經濟上卻非常富有,GDP佔世界的60%。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的GDP仍然佔世界的32%。

  但是,中國在軍事上的落後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四百年已經註定了。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裝備最齊全的海軍,約有各種船舶兩百餘艘,人員和武裝部隊近三萬,每次下西洋往返時間約兩三年之久,其中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有“九桅十二帆”,其“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但此後不久,明朝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在限制對外貿易的同時,海軍也急劇衰落。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開始高度重視海軍的建設。1979年8月,鄧小平在視察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濟南號”時為海軍寫下了“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的題詞,並提出“我們在太平洋要有發言權”。但當時中國國力弱,一切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近年來,伴隨着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海軍建設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2008年12月,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出發到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這是中國海軍時隔六百年後第一次重新回到那裏。日前,中國的首艘國產航母001A僅用三年時間就完工下水,下一艘國產航母或許也會以外界想象不到的速度完成。屆時中國將擁有三艘航母,形成一艘戰備巡邏、一艘用於訓練、一艘在船廠進行維修的基本格局。而要形成戰鬥能力,光有航母還不行,艦載機、偵察機、護衞艦、驅逐艦、潛水艇、人造衞星等也都在不斷髮展中。中國正在力爭成為第10個海洋強國。

  在我看來,“一帶一路”至少有八個組成部分,除了亞投行、高鐵、RCEP、人民幣國際化這四個經濟方面的內容外,還有其他四個部分和軍事相關,包括遠洋艦隊、南海吹填造島、吉布提(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地方)海軍補給基地和北斗導航系統。(吉布提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北部亞丁灣西岸的國家,2016年估計人口約84.7萬人,國土面積2.32萬平方公里。——編注)

  文化輸出的歷史經驗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文化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在這方面,中國還在摸索的過程中。在這裏我想舉兩個歷史上的例子: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人抓住,還和匈奴女人生了孩子,前前後後花了十三年才回到長安。張騫使團裏有一百多人,很重要的一個人是匈奴人堂邑父,他擔任着翻譯、護衞、嚮導等多重職務,如果沒有堂邑父的忠誠護主,張騫極有可能就此命殞高山荒漠之中,那麼玉門關以西的世界對於漢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會是一片空白。

  一千四百年之後,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大家都知道鄭和是雲南的穆斯林,卻很少有人知道鄭和同時是受過戒的佛教徒。在那個時代,交通閉塞,人們之間的交流很少,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事情很多。鄭和的多重身份,為他和沿線國家打交道提供了很多方便,幫助他圓滿完成了任務。

  時代的變遷決定了,與英國、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相比,在中國版全球化中,文化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已經具備了很多優勢條件,如果再能發揮和整合在宗教、人文、民族等文化方面的優勢的話,效果一定會更好。

  中國要注意避免美國犯過的錯誤

  當然,“一帶一路”的推進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幾個問題我覺得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是要注意避免過往的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分化、文明衝突等弊端。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優點是資源優化配置,缺點是容易拉大貧富差距,這個問題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已經出現了,美國其實也做了一些制度方面的安排來防止,比如設立世界銀行,幫助發展中國家脱貧。但這件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近些年來全球很多地方都爆發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去年以來發生的英國脱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讓人意外的事情,都和貧富差距的擴大有關,説明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還有就是恐怖主義形勢嚴峻和文明衝突的加劇,不同宗教從此前的相安無事到今天的互不相容,和美國推進全球化的方式有很大關係。中國在不同文化的包容共處上是有優勢的,那就是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 1975)所謂的“天下主義”,不強迫不強加,這一點要注意發揚。

  第二是不要再犯美國干涉別國內政的錯誤。美國在全世界駐軍,喜歡干涉別國內政,把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強加給別人。這種前車之鑑中國要注意避免,韜光養晦、不強出頭、有所為有所不為都還是需要的。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在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和國際治理機制的形成過程中,都要注意吸納其他國家的參與,注意聽取不同意見。

  第三,要在自信中找到謙虛。近年來,伴隨着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正在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過去的不幸和凌辱正在遠去,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正在快速恢復。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國人也能從自信中找到謙虛,戒驕戒躁,努力成為合格的大國國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朝雨浥輕塵”:中國的全球化是開放包容的全球化,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合作共贏的全球化,主張的是公平正義。不是霸權主義的全球化,在中國的全球化中,資本不是推動力,發展才是推動力,發展的目的是為了給全球人民生活帶來幸福。

  網友“朱芸萱”:很棒的資料!

  (1970-01-01)


  經過長期過度開發和破壞後,被喻為“中國西部天然生態屏障”的祁連山,變得遍體鱗傷。

  7月20日,多名甘肅官員因祁連山生態問題,“扎堆”上了被問責的名單。

  這一天,中辦、國辦對外公佈《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通報》(下稱“通報”),直指祁連山存在違法違規開礦、水電設施違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行為。

  通報在點評當地官員時措辭嚴厲,比如“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不堅決不徹底”,“在立法層面為破壞生態行為放水”,“不作為、亂作為,監管層層失守”,“不擔當、不碰硬,整改落實不力”等。

  楊子興、李榮燦、羅笑虎等三名甘肅省時任(曾任)副省長,同時被點名問責。此外,15名相關責任單位的負責人被嚴肅問責,其中負有主要領導責任的省林業廳廳長石衞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進軍、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廳長蒲志強、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郭玉虎4人被撤職。

  新華社稱,截至目前,已有上百人因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被問責。

  今年年初,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文廣,向甘肅省政府提交了《關於構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型管理機制的建議》,得到了時任省長(現任省委書記)林鐸的批示和副省長李斌的回信。此建議也成為甘肅省正在制定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工作方案的重要參考。

  7月30日,丁文廣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直言,如果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繼續破壞下去,河西走廊的生命水將斷流,“一帶一路”的戰略通道將在甘肅受阻。

  亂象由來已久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廣大。2014年,最新規劃調整後的自然保護區面積198.7萬公頃,加上劃定的66.6萬公頃外圍保護地帶,總面積265.3萬公頃,接近北京、天津兩市面積之和。在甘肅境內涉及張掖、武威、金昌3市8縣區及山丹馬場。祁連山東西長800公里。

  祁連山已有近半個世紀的“破壞史”。

  2017年1月,一篇《兩位生態學博導四問祁連山生態保護》的文章被廣泛轉載。該文作者為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馮起與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院長劉賢德。

  兩位生態專家在文中稱,祁連山的生態破壞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初期以森林砍伐、盜伐為主,當年有“吃得苦中苦,為了兩萬五(每年要完成2.5萬立方米的森林採伐任務)”的説法;20世紀80年代以礦山開採為主;90年代後以小水電開發為主。

  甘肅省相關政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祁連山保護區範圍內僅肅南縣就有532家大小礦山企業,在張掖境內的干支流上先後建成了46座水電站。

  2017年2月12日至3月3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中央督察組就此開展專項督察。

  通報稱,通過調查核實,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一是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問題嚴重。保護區設置的144宗探礦權、採礦權中,有14宗是在2014年10月國務院明確保護區劃界後違法違規審批延續的,涉及保護區核心區3宗、緩衝區4宗。長期大規模的探礦、採礦活動,造成保護區局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二是部分水電設施違法建設、違規運行。當地在祁連山區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強度開發水電項目,共建有水電站150餘座,其中42座位於保護區內,存在違規審批、未批先建、手續不全等問題。由於在設計、建設、運行中對生態流量考慮不足,導致下游河段出現減水甚至斷流現象,水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三是周邊企業偷排偷放問題突出。部分企業環保投入嚴重不足,污染治理設施缺乏,偷排偷放現象屢禁不止。巨龍鐵合金公司毗鄰保護區,大氣污染物排放長期無法穩定達標,當地環保部門多次對其執法,但均未得到執行。石廟二級水電站將廢機油、污泥等污染物傾倒河道,造成河道水環境污染。

  四是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不力。2015年9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林業局就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對甘肅省林業廳、張掖市政府進行公開約談。甘肅省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約談整治方案瞞報、漏報31個探採礦項目,生態修復和整治工作進展緩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處生產設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

  多位受訪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過度開發旅遊資源和超載放牧,也對祁連山的生態造成了破壞。

  2013年,徐柏林等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寫了一篇《生態旅遊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區植被的影響》的論文,其中寫道: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遊景區各類旅遊設施佔地2萬多平方米,近3萬平方米的植被遭到破壞。

  該文認為,旅遊對祁連山保護區植被的影響方式主要有兩類:遊客在景區有踐踏、刻劃、採摘和損傷等行為。此外,旅遊設施建設對植被也會造成影響,住宿、餐飲、娛樂設施的建設都要佔用景區土地,對植被造成大面積集中破壞。

  2017年7月21日,據《甘肅日報》的報道,省旅發委通過調查摸底,發現祁連山保護區內共有旅遊項目25項,其中,武威市14項,張掖市(包括山丹軍馬場)11項。這些旅遊項目在祁連山保護區界址明晰和範圍調整過程中,陸續進入保護區,部分存在違規進入的問題,對祁連山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

  該報道稱,這25個旅遊項目已全部進行了整改,其中涉及核心區、緩衝區的5個項目全部完成整改、恢復生態;實驗區的20個項目,已整改完成9個。

  超載放牧也對祁連山生態造成了破壞。上述兩位生態專家稱,祁連山經歷了近40年的大規模開發,加之氣候等大環境變化,歷史性破壞和現實威脅依然突出。

  因為礦山開採、水電開發造成的破壞仍未完全恢復,急需進行平整、覆土、種草為主的生態修復,但草原過度放牧仍然比較普遍,僅張掖市在保護區內就有各類牲畜106萬羊單位,超載20.62萬羊單位,部分區域生態退化的威脅依然存在。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原院長張廷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從2011年開始,該學院就在3500米以上的祁連山區域做多年凍土(連續凍結兩年以上的土層或岩石)、積雪、生態及碳循環等方面的研究。張廷軍團隊試圖研究在沒有放牧等情況下,自然生態、植被對地表下土壤温度及多年凍土的影響到底是什麼關係。

  “但是至今,我們找不到一塊淨土進行科研。可以説,只要有草的地方,就存在放牧現象。甚至我們在科研區域內圍的欄,經常出現被破壞掉的情景。”張廷軍説。

  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在這次兩辦通報中點名的突出問題中,排在第一位。有多名礦企老闆向《中國新聞週刊》反映,甘肅國土廳存在違規發放“採礦證”問題。

  甘肅賽拓礦業公司一位負責人稱,2000年該公司與他人聯合投資數百萬元在甘肅隴南市探測到礦源後,依照程序,向省國土廳提出申請辦理採礦許可證。由於有一家官方背景的企業介入,甘肅國土廳不予發放採礦證,還默許將該礦源低價轉與上述企業開發,賽拓礦業為此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上訪和實名舉報。

  為進一步瞭解甘肅國土部門近年來在祁連山礦產資源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中國新聞週刊》多次聯繫自2013年起分管建設用地、礦產開發的甘肅省國土廳副廳長。7月28日,這名副廳長在回覆《中國新聞週刊》的短信中,以其“已退下來”為由,婉拒採訪。

  連鎖後果

  匈奴語稱“天”為“祁連”,祁連山即 “天之山”。

  位於甘青兩省交界處的祁連山,孕育、維繫了河西走廊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是三大水系56條內陸河的主要水源涵養地和集水區,也是絲綢之路的關鍵區段。

  張廷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祁連山是海拔大約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很大一部分屬於多年凍土。這個區域的植被,對凍土會起到保護作用,不至於讓多年凍土温度升高及融化。

  張廷軍説,高寒地區一般來講植被應該生長得更好、更旺盛,植被生長可以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貯存到土壤中,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進而減小其對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們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的工作,就證明了這一點”。

  張廷軍説,在祁連山高寒地區,由於礦產開發及過度放牧,導致植被嚴重退化。這些植被嚴重退化甚至消失後,就會導致地表温度及土壤温度升高,進而會使多年凍土退化,活動層及多年凍土中含有的有機碳也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到大氣中,增加大氣的碳含量,進一步導致氣温升高、全球變暖。

  同時,多年凍土的退化,還會引發地表沉陷、熱融滑塌、融凍泥流等一系列現象,對區域生態系統、水資源以及民用和工程建築設施等都會造成破壞。

  張廷軍稱,礦產開發對祁連山生態的破壞,除了造成凍土的退化外,開礦產生的灰塵還會降低雪和冰的反射率,反射率下降後,太陽輻射能量被雪層和冰川吸收,加速消融。另外,礦產資源的開發還會破壞生物多樣性,打破原有的生物鏈條。

  “無序的人類開發活動,將使一些動物遠離該區域,沒有了天敵之後,食物鏈底層的生物將對草場構成嚴重威脅。”

  張廷軍説,超載放牧對於草地的破壞更為直接,也更快。“如果減少或適當放牧,祁連山高寒地區的植被會恢復較快,在短短几年就可以見效。在祁連山的中海拔和下游領域,特別是乾旱地區,如果植被破壞了,幾十年都難以恢復。”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講師牟翠翠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通過實地科研考察發現,近30年左右,由於祁連山多年凍土退化,祁連山多年凍土區出現了熱融滑塌現象,導致地表土壤碳氮含量損失高達10%~30%。

  “這就意味着祁連山多年凍土滑塌區地表土壤養分減少,影響植被生長狀態,牧區受到破壞,生態可能進一步惡化。”

  熱融滑塌是指由於斜坡厚層地下冰融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地下冰頂面發生的向上牽引或向下坍塌沉陷式的位移過程。

  2015年10月,《西部商報》曾援引甘肅永昌縣西大河水庫水文管理所辦公室主任謝玉喜的觀點稱,祁連山藴含着河西走廊80%的水量,僅全球變暖的因素,就可以導致祁連山大多數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消融殆盡。

  謝玉喜説,人類活動將加速凍土退化,屆時,河西走廊及下游地區的500多萬人口將失去水源補給。

  地方“放水”

  中央對祁連山生態問題的重視由來已久。近年來,相關部委也多次公開約談甘肅相關單位負責人,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2015年,環保部通過衞星遙感監測對祁連山進行檢查,影像資料顯示,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等活動頻繁。

  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保護區處處長房志曾對央視説:“2015年,我們對10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用相對高新的衞星進行了專項遙感,發現了12個問題比較嚴重的保護區,公開約談其中6家,其中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第一家我們約談的。”

  中辦和國辦的通報稱,2015年9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林業局,就保護區生態問題對甘肅省林業廳、張掖市政府進行公開約談,甘肅省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約談整治方案瞞報、漏報31個探採礦項目,生態修復和整治工作進展緩慢。

  截至2016年底,仍有72處生產設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約談過後,甘肅省政府着手開始整改,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約談時提到的問題,很多沒有落實,有些違規的項目依然在運行。

  通報稱,甘肅省委和省政府沒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在工作中沒有做到真抓真管、一抓到底。

  2016年5月,甘肅省曾經組織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情況開展督察,但未查處典型違法違規項目,形成督察報告後就不了了之。

  通報還稱,甘肅有關省直部門和市縣在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作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省安全監管局在省政府明確將位於保護區的馬營溝煤礦下泉溝礦井列入關閉退出名單的情況下,仍然批覆核定生產能力並同意復工。張掖市委認為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整改落實工作不屬於市委常委會研究的重大問題,市委常委會沒有進行專題研究部署,並在明知有的項目位於保護區、違反保護區管理要求的情況下,仍多次要求有關縣加快辦理項目手續。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通報點名批評甘肅在立法層面為破壞生態行為“放水”。

  通報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歷經三次修正,部分規定始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不一致,將國家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採藥、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10類活動,縮減為“禁止進行狩獵、墾荒、燒荒”等3類活動。

  中央環保督察組甘肅組成員馬國林指出:“3種(活動)恰恰是這幾年很少發生的行為,而放水的7種行為恰恰是這幾年多的,比如開礦這些行為,以法規的形式予以保留。”

  針對這種現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丁文廣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中國長期以來只重視環境政策的制定,而忽視了環境政策的其他必要環節,包括環境政策的執行、環境政策的評估、環境政策監控問責及公眾參與等。

  “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説明環境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缺乏獨立的第三方評估、缺乏監控和問責,導致政策執行出現偏差,進而達不到政策目標。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體制和機制’在環境政策執行過程中至關重要。”丁文廣説。

  不僅如此,通報還指2013年5月修訂的《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審批管理辦法》,違法允許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進行礦產開採。《甘肅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脱困發展實施方案》違規將保護區內11處煤礦予以保留。

  此外,張掖市在設定全市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時,把2015年和2016年環境資源類指標分值分別設為9分和8分,低於2013年和2014年11分的水平。

  7月20日,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時任副廳長(現任廳長)王忠民對央視説:“我們自己違反了國家的規定,在實驗區、緩衝區設置了探礦、採礦,甚至在核心區也設置了探礦和採礦權。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把國家的禁止改為了限制。”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0日,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對甘肅省開展了督察,發現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依然嚴重。

  “一個問題,就是保護區裏面違規開發礦產資源的活動;第二個問題,是部分水電設施的違規建設和違規運行,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問題;第三個問題,就是祁連山保護區的周邊企業,還有一些偷排、偷放污染物,違規運行、違法運行的問題。”中央環保督察組甘肅組成員馬國林説。

  中辦和國辦的通報稱,雖然有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還是甘肅省及有關市縣思想認識有偏差,不作為、不擔當、不碰硬。對黨中央決策部署沒有真正抓好落實。

  通報指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2014年10月國務院批覆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劃界後,仍違法違規延續、變更或審批14宗礦權,性質惡劣。

  省發改委在項目核准和驗收工作中,以國土、環保、林業等部門前置審批作為“擋箭牌”,違法違規核准、驗收保護區內非法建設項目。

  省環境保護廳不僅沒有加強對有關部門工作的指導、監督,反而在保護區劃界確定後,仍違法違規審批或驗收項目。

  省政府法制辦等部門在修正《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過程中,明知相關規定不符合中央要求和國家法律,但沒有從嚴把關,致使該條例一路綠燈予以通過。

  從2013年至2016年,甘肅省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基本沒有問過責。承擔整改任務較重的林業、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雖然開了會議、發了文件,但抓落實不夠。

  通報指出,甘肅省林業廳及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不僅對保護區內大量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監督不力,對大量生態破壞行為查處不力,反而違規許可多個建設項目。

  張掖市在約談整改中避重就輕,有31個生態破壞項目沒有納入排查整治範圍;52個違法違規探礦項目中,有31個採取簡單凍結辦法,沒有制定有效退出機制和保障措施等。

  通報對多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點名問責。引人注意的是有楊子興、李榮燦、羅笑虎三名省部級官員赫然在列。

  甘肅張掖境內的草原上羊羣在吃草,草原超載放牧導致大量草原荒漠化。視覺中國 資料圖

  保生態與求生計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98.72萬公頃,其中張掖段151.91萬公頃,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6.4%,是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治理的主戰場。

  張掖市曾因祁連山生態問題頻頻成為輿論焦點。

  2017年4月,時任市委書記毛生武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自嘲“被打得鼻青臉腫,搞得灰頭土臉,現在都還沒從‘陰影裏’走出來”。他説,“祁連山保護區遭長期開發和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向晨説:“我們甘肅省是一個欠發達的省份,經濟增長對礦產、水電等資源的開發依賴程度比較高。生態環境保護,有向經濟發展讓路的傾向。”

  甘肅省一位廳級官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祁連山保護區,靠山吃山的傳統對生態的破壞性顯而易見。牧民對草原的依賴性過強,為了經濟,存在“掠奪性放牧”現象。

  2015年,張掖市肅南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副局長彭吉廷接受《西部商報》採訪時説,肅南縣礦產資源開發收入,一度達到全縣財政收入的80%以上。受到生態保護的制約,開發體量在近兩年明顯減小,但2014年依舊佔據該縣小口徑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上述報道還稱,在上世紀90年代,肅南縣的礦產企業多達300家以上,清理整合之後剩下6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在緩衝區,其餘在實驗區和新劃定的外圍地帶。然而,按照《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無論是實驗區和緩衝區,都不允許礦產開發。

  多位知情者向《中國新聞週刊》反映,除了對開發礦產的依賴,超載放牧也是當地居民“求生計”的重要手段。祁連山一些單位因為具有“國字號背景”等,地方上對其沒有管理權限。其中,山丹軍馬場就是一個例子。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總面積329 .54萬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軍馬場。

  2013年7月,山丹軍馬場作為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二級企業,由集團直接管理。

  上述知情者稱,有“國字號”背景的山丹軍馬場,職工以從事農牧業生產為主,很多職工退休前,草場被分給個人,為提高經濟收入,超載放牧的情況比較普遍。

  山丹軍馬場退休幹部李洪福曾跟媒體介紹,過去馬場歸屬部隊時,對放牧有明確要求,1000畝草場內養140只至150只羊或者60頭至70頭牛,而如今1000畝的草場,往往就有300只至400只羊或者150頭至160頭牛。“掠奪式的放牧”讓草場生態遭受重創。

  資料顯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35個鄉鎮共14.2萬人,其核心區內目前還生活着大量的農牧民。

  《經濟參考報》曾報道稱,世代生活在此的牧民,由於國家草原獎補政策傾向於草地毀壞嚴重的地塊,所以過度放牧地區反倒成為政策資金重點扶持的對象。

  “在部分地方,只要每平方米有4棵草就能認定為草場,享受草原獎補政策,這無疑讓保護草原的牧民感覺不公平。”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人文地理所教授陳興鵬説。

  而在生計的名義下長期超載放牧,讓草原生態遭遇了重大破壞。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全國人大代表常海霞,在祁連山中的康樂草原長大。在她的記憶中,“兒時記憶中灌木和草叢能湮沒一頭犛牛,如今已經看不到了”。

  “我們裕固族已經在祁連山裏生活了上千年。要生活好點就得多養牛羊,可是養多了就會破壞草場,這是一個要破解的難題。” 常海霞説。

  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國家對牧民實行草原承包到户、草原補獎政策,在帶動牧民收入的同時,卻從一個側面加速了草原退化。

  7月21日的央視《新聞1+1》稱,從上世紀80年代實行草原承包到户,牛羊養的越來越多,導致牲畜超載,草原退化嚴重。在常海霞生活的甘肅省張掖市境內,去年這裏的草原超載率約為24%。

  從2011年開始,國家實行牧民草原補獎政策,進行禁牧減畜,對禁牧實行補助,對草畜平衡給予獎勵。

  上述報道稱,目前,張掖有3200萬畝草原實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向牧民發放補助2.1億多元,第二輪發放標準還要提高。在首輪禁牧的5年後,牧草平均長高了約4指,平均覆蓋度約提高了7%。

  但協調生態保護和百姓生活之間的矛盾,並不容易。甘肅紀實作家張弓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前不久他在內蒙古採風時,奈曼旗一村書記用“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籮、煮一鍋”這個順口溜,來反映牧民變成農民後的不適應。

  “因為自然原因,也因為他們不會種植農作物等原因,他們種了一個山坡的農作物,最終卻只化為一鍋食物。”

  張廷軍也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國家在青藏高原地區,曾通過為牧民蓋房子等扶持政策,試圖讓他們搬出牧區,種植糧食。但是,對有數千年放牧習慣的牧民而言,他們一方面認為放牧經濟效益更大,同時也不擅長種植農作物。“現在祁連山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整改

  7月21日,甘肅省委書記林鐸主持召開了專門的會議,部署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整改工作。甘肅省明確,2017年,全面停止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內所有探採礦、水電建設、旅遊資源開發等生產和經營活動;2018年底前,所有探採礦活動全面清理退出;2020年前,全面消除自然保護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甘肅省還對祁連山區域範圍內159座水電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排查。對在祁連山核心區和緩衝區內違法開展的水電開發等活動,立即予以關閉關停,限期拆除,並實施生態恢復。將中央和省級財政下達的山水林田湖建設、天然林保護等項目即有專項投資和轉移支付資金,優先向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傾斜。

  《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已於日前正式提請甘肅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

  甘肅省林業廳廳長宋尚有介紹,該《條例(修訂草案)》嚴格按照上位法規定的內容,增加了禁止開礦、採石、挖沙等規定,使規定的禁止性活動與上位法的規定完全一致。

  丁文廣稱,甘肅是一個自然保護區豐富的省份,只要省委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動員社會各界參與,以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切入點,一定能夠創造出自然保護的“甘肅模式”,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自然保護區借鑑的成功模式。

  (本文首發於總第815期《中國新聞週刊》,原題為《祁連山因何遍體鱗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eccentric”: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網友“一介的圍脖”:哎!甘肅!哎……

  網友“Unyielding heart”: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711 字。

轉載請註明: 創國際化道路 做中國民族品牌 借勢“一帶一路”佈局全球戰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