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企屢陷“鎖電門”:鎖得住電,鎖不住人心
車企給自己賣的電動車悄悄“鎖電”的背後,隱藏着人們在駕駛純電動汽車時的里程焦慮,更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財產權。
作為廣汽集團旗下重要新能源汽車板塊,斥鉅額資金打造的廣汽埃安,在過去兩年給集團創造了不少新能源積分,並且為廣汽集團自主品牌份額提升,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埃安品牌銷量雖好,問題也不少。其中,純電動車的通病——續航里程問題,成為人們吐槽投訴的焦點。
近日,在第三方質量投訴平台的車型故障統計中,2020年款廣汽埃安S共出現82次故障,其中“車身附件及電器”方面的故障就有61次。而該車型2019年款同樣在“車身附件及電器方面”表現“出彩”,一共統計出現79次故障。
“續航里程不準”和“動力電池故障”,是廣汽埃安S在電器故障方面最常被提到的具體問題。很多投訴車主都反映,自己的廣汽埃安S被廠家鎖電,導致續航里程嚴重縮水。
頗為諷刺的是,同為一個平台打造的廣汽豐田旗下電動車,就曾因“鎖電”問題,被消費者吐槽投訴,而企業則通過升級,看似悄悄地解決一些問題。
為純電動車“鎖電”為哪般?
以廣汽埃安為例,該公司兩次被曝出有鎖電行為。
第一次是在2020年夏天,廠家曾通知廣汽埃安S的車主,前往4S店進行軟件升級,結果廠家直接將車內的電池鎖電10%。第二次則是2021年7月份,廠家通過OTA(空中下載技術),暗中減少了廣汽埃安S的續航里程。
本來車主買車的時候,都期待着未來通過OTA給愛車不斷升級,帶來新體驗、新功能。誰知道反過來是廠家濫用權限,暗中鎖電,實在是有些諷刺。
自己車原本開得好好的,誰曾想被車企一次系統更新,“砍掉”不少續航里程。付了兩碗粉兒的錢,卻只給了一碗粉兒,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
那麼,像廣汽埃安這樣的企業,為什麼要做這種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呢?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車內電池的安全冗餘容量留存不足。如果不鎖電的話,車輛動力電池就會存在自燃風險。此前,經常能夠看到廣汽埃安S自燃的報道,而且邊上總是有一輛奧迪被殃及。
2021年12月20日~12月23日這段時間裏,造車新勢力第二陣營的威馬汽車,放出冬日裏的“三把火”——短短四天時間,一共出現3起自燃事故。
隨後網上就曝出威馬EX5升級BMS(電池管理系統)後被強制鎖電的新聞。有車主反映升級前車子還能跑350km左右,升級後就連300km都跑不了。
然後,威馬就消失在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榜單中,給企業融資,甚至IPO都造成不小的麻煩。這種事情也不光發生在國內,電動車行業的“帶頭大哥”——特斯拉也不能“免俗”。
2019年4月21日,上海某小區地下停車場停放的一輛特斯拉Model S發生自燃。在這起自燃事件之後,到5月13日,這23天的時間裏,全球其他地區又發生了兩起特斯拉Model S的自燃事件。
在這之後不久,特斯拉就接連進行了兩次系統升級。就是在進行這兩次升級之後,一些特斯拉Model S的車主發現愛車的電池容量和續航里程,突然出現衰減。
既然鎖電可以解決電池自燃問題,為什麼車企不在一開始就老老實實的限制電池容量,非要在產品已經交付後,再偷偷摸摸“鎖電”呢?
筆者認為,車企這麼做,很可能是出於營銷方面的考慮。現在車企、消費者,甚至是車評人,都把續航里程看得很重。甚至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也是按照售出電動車續航里程多少來發的。
車企為了續航參數好看,加大電池放電深度,也就是讓電池裝下更多電;但超負荷運轉的電池容易自燃,而且使用壽命會縮短。
於是企業又在車輛售出後,亡羊補牢,想盡辦法暗中鎖電,通過降低電池容量的方式,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但這又會造成續航里程縮短。
為了不讓消費者有所察覺,“聰明”的車企又會通過降低電池輸出功率的方式提高續航里程,可這種操作又無疑犧牲了車輛的加速性能。
車企的這種行為,無疑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及相關財產權益。
緩解里程焦慮,車企不妨換個思路
中國能不能制定出更加詳細嚴格的續航里程核定標準,一勞永逸地解決車企愛在續航里程上耍花招的毛病?
這恐怕很難。
很多電動車在NEDC測試(新歐洲駕駛循環測試)下能跑到很高的水平。但是這種“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測試方法,最終會導致NEDC續航與實際使用差距很大。
後來無論升級WLTC(世界輕型汽車測試規程)還是CLTC(中國汽車行駛工況),都是希望通過更接近實際工況的測試標準,來測試出更為實際的產品續航水平。
可因為用户端實際情況差距也很大,氣温,路況,駕駛習慣都會對實際續航里程產生影響。所以暫時並不能指望通過制定嚴格測試標準,完全解決問題。
那該怎麼辦?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有里程焦慮,車主怕的是什麼?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里程焦慮指的是“駕駛電動車時因擔心突然沒電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憂慮”。
焦慮的源頭在於“不確定性”。開着愛車,唱着歌,突然就電力不足、拋錨了。耽誤事情不説,還可能會有人身危險。
車企專注於提升車輛的續航里程,確實可以在一定行程內,消除不確定性。但隨着行程的延長,這種焦慮感會再度來襲。
大力興建充電站、換電站也是一種解題思路。蔚來汽車、寧德時代、力帆科技,以及國家電網正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但這種充電服務能否實現長期盈利,依然需要時間檢驗。
或許,我們可以把希望寄託在小小的芯片上。
安裝在汽車各處的芯片,及時收集汽車行駛途中的各種數據——氣温、坡度、路況、空調使用情況、司機駕駛習慣等等,再通過算法,實時顯示出更真實的續航。只要讓車主能隨時並且準確地瞭解車輛的續航里程,他就能依此做出合理的安排——前往最近的充電站或是繼續行駛。
儘管這種高度智能化的駕駛體驗看起來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比起車企以犧牲自身信譽為代價,暗中鎖電的行為,這或許才是車企在技術層面應該努力的方向。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