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強調過,汽車運輸是一個體系,我們不能把汽車單獨拿出來,而是應該把其看成是出行系統的一部分。單純説汽車本身,是完全沒用的東西,必須得有各種支持服務系統才能用:
燃油車,必須得有加油站,必須得有保養點,電動車,必須得有充電條件。
其實,燃油車稍微加大油箱,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實現超過1000km的續航,但是為什麼多數燃油車其加滿油的續航都在500-800km?因為這個續航已經足夠足夠了。
電動汽車也是一樣,目前的主流中高端電動車型,其NEDC續航已經達到了500km以上,甚至一些車型超過了700km,從電池的角度講,除了在個別的情況下,燃油車和電動汽車的續航已經沒有多少本質的差別了,也就是説電池已經不是卡脖子的問題了。
當然,作為能量儲存介質,電池的特性與燃油不同,在高速工況下續航縮水,在低温條件下性能下降,但是這些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只要續航足夠長,這些都是小問題。就像燃油車在市區擁堵條件下續航也可能會降一半一樣,大家都習慣了。
然而大家依然會有
續航焦慮,為何?
要知道,燃油車已經普及了幾十年,加油站已經遍地分佈,燃油的生產、運輸、銷售已經成了成熟的體系,這為燃油車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支撐,解決了燃油車的“續航焦慮”問題。而電動汽車興起不過幾年時間,國家大肆建設充電設施也僅僅是近五年的事,
這是電動車“續航焦慮”的根本原因。
試想,燃油配發的體系相對於充電體系的建設,難度不可謂小,但是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就是在燃油配發體系已經成熟,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剛剛起步的階段,兩者對比,在基礎支撐上,自然是燃油車具備優勢。
所以,拋開充電樁分佈談續航,都是耍流氓~
設想一下極端條件1:
如果你附近一個充電樁都沒有,只有在家裏充電,那麼續航要達到你每天出門最大行駛里程的1.5倍以上才能沒有里程焦慮。為什麼是1.5?首先,不能跑到家續航為0了吧?開不進充電樁怎麼辦?推進去?夏季開空調冬季開暖風且電池衰減要考慮吧?所以,1.5是保守的。
再設想一下極端條件2:
如果你行車區域,每隔3公里都能有大批閒置的充電樁供你充電,而且還支持快充,停車休息上個洗手間的時間都夠充電80%的,相信100公里的續航你也覺得充滿安全感吧?
油車縱然能續航500km+,但是前面有個450km沒有加油站的無人區,碰到的加油站指不定裏面還有“余男在跳舞,汽油捆綁銷售”你焦慮不焦慮?~
所以,
充電樁分佈和續航里程必須同時考慮。
我之前做過一個分析,那就是在現行大城市充電樁分佈的情況下,
300km是一個分水嶺
(指實際續航),低於300km很容易讓人焦慮,超過300km即可滿足大部分用户的大部分需求。上個數據:2017年GDP排名TOP10的城市平均通勤距離都在8km以上,其中TOP3城市的平均通勤距離更是突破了12km,最長為北京13.2km,對於大城市,電動車總要留出100km的續航去尋找充電樁,而餘下200km的續航則足夠大部分用户日常通勤一週使用。
如果你有自用充電樁,
這個分水嶺就可以下降到200km
(指實際續航),每天到家充就是了,第二天滿滿的電出發。
如果你在極其缺少充電樁的中小城市,且自己還沒有充電樁,
純電續航就是800km+
,你也會焦慮,我覺得這種情況下,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