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馬上就評|提分“補課”撤了,這堂“勞動課”該補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綜合

評論員 孔雨童

近日,教育部正式發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課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今年9月起,孩子們要學習煮飯燉湯,修理家電,種菜養禽……

勞動課曾經出現在很多70、80後的課堂之上,拾棉花種樹、縫衣服做手工……表彰優秀學生的獎狀上一度也是會寫足“德智體美勞”五個字。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勞動課漸漸隱去身影。現下,它又要回來了。5月5日,當“勞動課迴歸”這則消息登上熱搜後,多數家長報以支持態度。“多讓孩子參與一些勞動,能釋放壓力,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意志品質,還有對生活的熱愛感知。”不少家人認為。

勞動課的意義在哪裏?這一年來,當孩子們被”雙減”從無限內卷的文化課分數比拼中解救出來,一些同樣需要報以關注目光的教育內容也獲得了國家教育體系的正式邀請——比如勞動教育。“義務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當我們仔細閲讀這份《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會發現許多指向個體基礎素養的目標,如生活能力,職業、家庭責任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品質,乃至尊重不同行業、收入的勞動這樣的價值觀。所有長大了的人都知道,一個人身處社會之中,所需要的當然不只是“加減乘除”“之乎者也”“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還要學會照料生活和家庭,學會與人打交道、合作,瞭解常識、選擇職業等等。

因而當這些需求的“目標”引導着整個教育體系將其落實成義務教育的課程,更多類型的能力就有了滿足的路徑。

勞動有獨特育人價值,對於“育社會”也是如此,其影響方方面面,一代代人生活能力的提升,對勞動價值認知的轉變,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增強,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一個人,以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創造行動力,社會關係的和諧穩定。

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中,包含了清潔衞生、整理收納、烹飪營養、生產勞動、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等多個分類。內容設置上,可以看到很多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的課程要求,比如同樣是做飯,1-2年級要求學會擇菜、洗菜、削皮等;3-4年級要求會做涼菜、加熱食物;5-6年級要求學會簡單家常菜;而7-9年級就需要學生們幫助家庭成員設計健康飲食搭配了。同樣的,3年級開始,出現了公益勞動、志願服務的內容。在這些生活化的課程中,我們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年輕人不再只面向黑板、作業本、分數,更多在行動中參與家庭和社會事務,提升更多元能力和責任感。

當然,落實永遠是設定方向後的重中之重。在《標準》中提到,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教育內容;要保證每週一節勞動課,並通過任務羣具體實施。家長們的顧慮在於,如何不流於形式,讓其轉嫁為家長的“作業”和負擔;以及“沒有成體系的課程安排和專業的師資”該如何解決等等。這些值得關注,我們需要在實踐中細化優化,聽取反饋“與時俱進”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