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婚禮,撒米迎高潮
【環球時報駐西班牙特約記者王方】受民族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國家的婚禮習俗各有特色。《環球時報》記者在西班牙生活幾十年,參加過很多當地人的婚禮,他們通常在教堂舉行,由神父證婚,完成各種規定程序。其中,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程序是向新人撒米(如圖)。
靈感來自中國
撒米的地點一般在教堂門口。當新郎新娘在教堂內的所有程序完畢後,參加婚禮的親友聚集在教堂門口,將事先準備好的米袋握在手中,等新人從教堂裏款款走出時,在門口迎接他們的是漫天大米雨。新人頭上、身上都是大米,這時歡呼聲、音樂聲響起,喜慶氣氛被點燃。
新人被撒米的時間一般不少於5分鐘,甚至更長,這個步驟結束後,教堂門口一層白花花的米粒。
西班牙人在婚禮中撒米的習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很難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並獲得西班牙歷史學家的共識——馬可·波羅遊歷完東方古國之後才慢慢興起撒米的做法。
巴塞羅那大學歷史教師胡安娜·塞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從馬可·波羅回到歐洲後,出版了多本回顧遊歷東方國家的書籍,書中有這樣的內容:大米是東方國家人民的主食,也是被他們尊奉為維持生命的神聖主糧之一,東方人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能浪費米飯,孩子們都能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同時,大米也是財富的象徵,更是社會、家庭和諧的基礎,沒飯吃社會不穩定。“西班牙人讀到馬可·波羅書中的這些內容後,開始用大米作為幸福、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孫的象徵。歐洲國家產米量小,歐洲人的主食是小麥,大米價格昂貴,在婚禮上撒大米也可以顯示婚禮主角的財富和氣派。”胡安娜説,起初,在婚禮上撒米的是西班牙的一些王公貴族,如果米撒出後引來眾多鴿子,更是和平、友誼的象徵,鴿子越多越能證明這對夫妻能白頭偕老、地久天長。久而久之,平民百姓也開始仿效這種行為,和富裕階層相比只是米量多少的區別。
一度遭到反對
雖然婚禮上撒米是祈福行為,但和教會無關,而且很多大米撒在街上不僅是一種浪費,還給教堂帶來了衞生問題——驅趕前來吃食的鴿子着實令人頭痛。因此,教堂提醒申請婚禮的人,嚴禁在教堂門口撒米,否則不準在教堂內完成婚禮儀式。但是,這個禁令並沒有讓聰明的西班牙人結束婚禮撒米的行為。很多西班牙人認為,幸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會輕易得到,越來之不易的幸福越珍貴。雖然教堂門口不讓撒米,但其他地方並沒有這樣的説法。
教堂門口禁止撒米的消息對商家而言是好消息,許多承接婚禮的飯店馬上打出廣告稱,本飯店實施一條龍服務,從選米、買米、運米、撒米到掃米,飯店承包所有服務。新郎新娘只需等待“幸福從天而降”。還有公司開發了一種自動撒米裝置,當新人在飯店花園草坪上走來時,頭頂上的裝置隨着新郎新娘的步伐將米粒撒下,同時配上歡快的樂曲,兩旁的親友還可將手中的米粒往新人身上撒去,這一招稱為“幸福來自四面八方”。更有甚者,一些學過舞蹈的男女編排了“撒米舞”,他們一邊載歌載舞,一邊向新人撒米,營造喜慶氛圍。還有人將鴿子帶入撒米現場,因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徵,吃米的鴿子越多幸福感越高,鴿子也成了婚禮客人之一。
回收養雞減少浪費
一場婚禮既隆重又多姿多彩,婚禮中機器、舞蹈、鴿子輪番上場,最後是清掃公司的生意。掃米既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清掃公司派出大批有經驗的清掃工人將撒落在每個角落的米粒都清掃得乾乾淨淨。
最近,《環球時報》記者接連參加了幾位西班牙友人的婚禮,發現這幾對新人的撒米儀式竟然都在教堂門口完成。事後,記者詢問其中一位新郎弗朗西斯科:怎麼現在教堂又允許撒米了,禁令取消了?弗朗西斯科説,首先,我們請了清掃公司,撒米一結束,清掃公司的人馬上動手清掃乾淨;二是現在有大米回收公司,他們將清掃公司收集的大米回收,送往農村的養雞場賣掉。自從有公司收購撒下的大米後,婚禮開銷少了,但採購大米必須新郎新娘親力親為,這叫“幸福的種子必須自己親手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