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愛逛超市選購食物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些變化,比如選購酸奶時,再想找到標註“無添加”的酸奶就比較難了。不是搶光沒貨的問題,而是可能根本就不許有了。
日前,《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公開徵求意見,其中規定:食品標識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
以往不少食品包裝都標註“零添加”“不添加合成着色素、不添加增味劑”等字樣,也因此收穫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但不得不説,“無添加”其實很大程度含有“忽悠”的成分。
“零添加”顧名思義,就是沒有任何添加劑。但仔細想想,現代社會中可能嗎?蒸饅頭過去也得放鹼面,現在也得用酵母吧?做麪包也是如此。更不要説在食品工業化生產的今天,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眾多企業加工的預包裝食品的痕跡,想找到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恐怕很難。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商家包裝上醒目地標註“零添加”的食品,實質上卻是有添加的,所謂“零添加”有時只不過是商家宣傳的一種手段,不僅損害消費者知情權,而且擾亂了食品市場競爭秩序。
事實上,食品添加劑並不是妖魔鬼怪。越是發達的國家地區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就越多。目前在美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高達4000多種,而我國只有2000多種,其中包含1000多種香料。其實,合法、適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無礙健康,還會讓食品保鮮、增加口感。
反之,即便真的“零添加”,也不等於一定安全。如果沒有防腐劑的發明,我們還停留在吃腐爛變質食物的年代,因為可能無法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導致食品容易變質。目前為止,全世界食品安全最大的隱患仍是食源性疾病。
食品添加劑的科普相對滯後,給了相關謠言以及商家公開忽悠提供了機會。有關食品添加劑的事,到了不得不科普的時候了。在中國食品科學院院士孫寶國教授主編的《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一書中,他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我國製作豆腐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滷水豆腐裏的滷水就是最典型的食品添加劑。
最後,我們真心希望在未來的科普中,相關部門和機構能夠為人們正確認知添加劑多做工作,再配合相關制度來規範商業行為,確保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時,繼續完善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更有信心。(魏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