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告別內澇

  【網言】  

據報道,暴雨來勢洶洶,但山東青島、湖北武漢、江蘇宿遷等城市,經過“海綿”改造的區域內未產生明顯積水,基本告別“內澇模式”,做到了雨停路幹。

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指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在乾旱或需要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就是把一座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生命體看待,在提升城市排水功能時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有利於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可以增強區域自然生態調節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然而,目前我國“海綿城市”還是比較少。入汛以來,從南到北多個城市發生內澇,與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妨礙雨水的自然滲透和蓄積有一定關係。建設“海綿城市”,涉及城建理念、規劃、資金、技術等諸多環節和難題,需要長時間才能見效,沒有啃硬骨頭的精神不行,沒有久久為功的韌勁也不行。建設“海綿城市”,是我們在新時代與水和諧相處的良機,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讓城市迴歸自然的現實要求,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期待更多城市管理者“上下並重”,紮實強化城市生態系統建設,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把珍貴的降雨留下來。

  (原載於大眾網 作者:孫秀嶺 摘編:劉朝)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2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69 字。

轉載請註明: 建設海綿城市,告別內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