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柴裏煤礦智能化綜採工區的胡珍,帶着老伴來到棗莊市柴胡店鎮劉村萬畝梨園風景區踏春賞花,“擱以前,我們礦工出門遊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現如今,隨着井下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取消了夜班生產,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家人了。安全生產、體面勞動、尊嚴生活,我終於過上幾代礦工嚮往的生活!”胡珍説。
胡珍告訴記者,每次升井後,礦上連膠靴烘乾這種小事兒都考慮到了,設置了專門烘乾設備,其他的像定製公交、健全困難職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等,讓職工家屬享受到一條龍的貼心服務。
在百米井下的23下616工作面集控室,記者看到胡珍是這樣採煤的:摁下總控台啓動按鈕,相隔數百米的採煤機進入自動駕駛狀態,自如流暢地割煤、牽引,埋藏在地下的“烏金”如流水般通過膠帶輸送機湧向地面。
“一鍵就可以實現支架自動跟機、採煤機自動截割、調度台啓動等功能,非常智能。過去,一個工作面三四十名工人沒白沒黑地忙活,現在只需要三分之一人力,正規生產循環率達到95%以上,礦工在井下工作的安全係數越來越高。都説安全是礦工最大的福利,現在這個‘大禮包’,我們是妥妥地拿到手了。”胡珍自豪地告訴記者,他是1991年入職的,那年月,靠打眼放炮從石頭縫中摳煤,全憑一膀子力氣用大鏟子攉煤。後來,上了高檔普採,用上了單體液壓支柱支護頂板,使用採煤機割煤裝煤,體力勞動就輕多了。現在,礦工坐在井下集控中心一鍵啓動採煤機、智能機器人自動巡檢、掘進工作面遠程操控,智能化讓“採煤不見人”正日漸成為現實。
查看故障日誌、定位故障位置、更換損壞傳感器、調整工程設置……不到5分鐘,困擾工友許久的18號支架總線故障就被張鵬三下五除二解決了。“這些複雜難測的故障,張工只需要動個‘微創’手術就手到病除了。智能裝備工程師果然名不虛傳。”在一旁的工友感嘆道。
伴隨採煤工人從勞動者變成技術“指揮官”,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近兩年又新添了一個工種:智能裝備工程師。負責設備檢修的張鵬被聘為首批智能裝備工程師。他是大學畢業就進入綜採工區的“礦三代”,“前幾年,沒有人願意到煤礦工作的,現在工作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井下技術崗位成了‘香餑餑’。”張鵬説。
為暢通大學生、高技能工人的成長通道,培養適應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高端專業人才,棗礦推行“三通道十二級台階”選人用人模式,為張鵬們打通了“海闊憑魚躍”的上升路徑。“礦上把我們作為專家型人才重點培養,收入能達到平均水平的1.4倍至1.8倍。眼下,柴裏煤礦競聘智能裝備工程師崗位非常火爆,選取率為20∶1,大家都在搶着端技術飯碗。”張鵬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金虎)
原標題:【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同心奔小康】老礦工過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