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説,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新中國成立以來,似乎人民解放軍就成了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一羣人,他們用錚錚鐵骨,守衞着祖國疆土,以及在這片疆土上生活着的普通人。
這一羣人,他們來自四面八方,他們或貧窮或富有,他們有的不識字有的智慧淵博,但是無論他們多少不同,相同的是那一顆熱血湧流的心臟,他們信仰祖國,信仰真善美,他們用盡一生都是為了讓人民幸福,祖國安康,即使為此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劉英俊,就是這樣一位英雄,他是一位年僅21歲的烈士,他雖然沒有犧牲在戰場上,但他卻是為了人民而犧牲的,所以他值得尊敬,也值得紀念。
我們總説烈士可敬,那麼,被烈士救下的人又會因此有什麼改變呢,他們的人生會不會因為這件事發生轉變,當年劉英俊犧牲生命救下的六個孩子,他們如今怎麼樣了呢?
劉英俊出生於1945年的吉林長春,1966年因為驚馬救兒童而壯烈犧牲,犧牲時才21歲。那天,劉英俊和戰友駕着三輛炮車出去訓練,因為突然有汽車鳴笛,驚嚇了拉炮車的馬匹,馬匹失控,衝向人羣,人羣的中央正好有六個孩子。
或許是因為意外來的太突然,這六個孩子呆愣愣的站着,眼看馬匹就要撞上這六個孩子,劉英俊眼疾手快的把繮繩纏在自己手臂上,用力一拉,使得馬匹雙腿抬升,最終六個孩子躲過了一劫,而劉英俊卻被倒下的炮車壓在下面,不幸犧牲。
這六個被劉英俊救下的孩子分別叫做趙繼、趙英、趙俊、曹文和、劉繼英以及王照國,他們的本名本不是這個,但是為了紀念恩人劉英俊,他們改了姓名,希望以此來紀念他,那麼,這六個被英雄相救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他們又有怎樣的人生際遇呢?
趙繼、趙英、趙俊是三兄弟,大哥趙繼一直上到高中,畢業以後在家鄉的鋼廠上班,一直本本分分的工作,但是就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因為突發腦溢血過世了。
和他一起上班的工友都説趙繼是一個十分老實本分的人,平時休息的時候最常做的事就是去給劉英俊掃墓,由此可見,救命之恩一直深藏在趙繼心中,或許也是因為救命恩人的榜樣,才讓他成為了一個普通但善良的老實人吧。
老二趙英和王照國經歷相似,兩人本來也都是本本分分的工人,但都是因為一些事故和人發生爭執,最終砍傷了人,被關進勞教所改造了兩年。
或許因為兩人覺得自己愧對於劉英俊的以身相救之情,所以二人出獄之後生活十分低調,但是經常一個人去劉英俊的墓前祭拜,由此看來,儘管二人沒能像自己的英雄一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但是在他們二人心中,劉英俊對他們的救命之恩也是終身難忘的。
老三趙俊是當時被救的六個孩子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當時他只有五歲,成年之後的趙俊和哥哥們一樣,成了一位普通工人。
後來下崗之後,他也從事過各個行業,到無論是周圍鄰居還是身邊的同事都對他評價頗高,原因是因為他做人十分厚道,經常幫助別人,或許劉英俊用生命救了他,他便替自己的救命恩人來幫助他人。
如果説趙家三兄弟和王照國對劉英俊十分感恩,那麼剩下兩個孩子就是將劉英俊看作了榜樣,曹文和成年之後毅然決然來到了劉英俊生前所在的部隊服役,或許他是想更靠近自己的恩人一點,或許他也想成為像恩人一樣的英雄。
而六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劉繼英,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她繼承了劉英俊生前保家衞國的志向,參軍做了一名醫護兵,在退伍之後成了一名白衣天使。退役以後的曹文和和劉繼英經常參加很多志願者活動,他們的生命是劉英俊給予的,所以哪怕用盡一生,他們也會承其遺址志,但行好事。
在曹文和和劉繼英心中,劉英俊不僅僅是救命恩人,更是他們人生路上的指明燈,他們在幼童時期,親眼看見這個世界上的真善美,這讓他們下定決心成為像恩人一樣的人。
好的榜樣遠比任何知識都能教化人,他們二人用自己的未來向犧牲的劉英俊告白,我們會終其一生,救死扶傷,保家衞民。或許,這也是犧牲的劉英俊最想看到的場景。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人生順暢,是因為有人替你鋪平大道,你看世界燦爛如斯,是因為身後有人遮風擋雨,從出生到死亡,有太多的人在替我們承受風雨和磨礪。
有人問,愛國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是因為國家給了我們歸屬,人民解放軍給了我們安寧,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未來,前人不畏生死,奮勇向前,不過是為了後人能夠幸福順遂,萬事勝意。
也許,終其一生,我們都是一個普通人,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也不能衝鋒陷陣,但是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我們可以幫助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可以對這個世界心懷善意,我們可以在下雨天和沒有傘的人共撐一把傘,也可以給路邊的流浪漢一個熱騰騰的包子,我們能做的很少,我們能做的也很多。
劉英俊犧牲了,但是曹文和和劉繼英加入了,其實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多的劉英俊,所以也會有很多很多的曹文和和劉繼英,他們一個又一個影響着身邊的人和事,哪怕終有一天他們離開了,消失了,他們的精神也在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再好一些。而這,就是薪火相承,生生不息。
我為什麼如此熱愛這個國家,正是因為有一羣這樣的人在保護着這片土地,他們如此光芒萬丈,又怎能不讓人心嚮往之。古語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然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