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企有何野心?
1886年,隨着世界上第一台內燃機汽車的出現,汽車研發以及其產業便開啓了自己的經濟領域。隨着德國汽車的研發,其餘國家也開始爭先恐後地往汽車領域發展。而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於1953年7月,在這期間的六十餘載,我國汽車領域及其它各方面領域都落後於其它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以來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在開闢歷史的新紀元的同時,也意味着當時的新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政策都落後他國。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保有的汽車僅有4900輛,保有的汽車主要來自於繳納的汽車。對於這一經濟發展落後的缺陷,我國主要的任務便是迅速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然而對於一個剛剛完成統一,在世界上還屬於某種“嬰兒”意義的國家,想要崛起談何容易。
早期汽車技術的來源
我國由於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無論是汽車技術或是汽車經驗都十分匱乏,加上當時的經濟落後,對外國際貿易市場還未打開,我國在汽車領域無異於舉步維艱。
我國第一輛汽車的誕生於1929年的瀋陽,由掌管着遼寧迫擊炮廠張學良將軍歷時兩年完成。當時我國對於汽車的研發只有自己獨自的摸索研究,張學良便讓民生工廠廠長從美國收購“瑞雪”號整車,然後以此為樣板車,將其拆卸組裝,對其零件的重新設計製造,歷時兩年終於試製成功我國的第一輛汽車。
都説能力滿足不了你的野心的時候,只能學習。1978年底,我國為了提高汽車的研發和發展,開始尋找汽車工業合作伙伴,尋求獲得技術上的突破。可當時,世界汽車產量領先的德美沒有選擇幫助我國,歐洲其它各個國家也拒絕向我國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但是當時世界汽車銷量排名第三的日本卻願意提供技術。
日系車企為何願意提供技術
日本的汽車最早出現在1900年,而真正生產汽車則是1933年的事情,所以日本的汽車工業較其它國家而言依舊較晚。但對於我國而言,日本汽車最早研發的近30年,其技術依舊是我國所渴望的。
隨着德美國際汽車銷售量的提高,對於日本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怎麼可能甘於人後。隨着我國經濟上的發展,大量的德系汽車先後進入我國城市街道,日系汽車企業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對於已經佔據中國市場的德美汽車,日系汽車企業這時選擇向中國伸出援手,提供了汽車研發的技術,並與中國汽車企業合作。目的是為了在合作的過程中,日系汽車企業可以慢慢地將自己的汽車佔領中國的汽車市場。
日系汽車企業雖把發動機技術和造車的經驗傳授給了我國,但從始至終並未傳授先進的技術,只是將老舊的技術賣給了我國。而且,日系車企雖然傳授了技術和經驗,但我國依舊付出了大量的金錢,也用了不少價值昂貴的物品交換。説到底,表面上是為我國提供了技術;實際上,也是為了自己圖利,真是打了一手好算盤。
野心勃勃的日系車企
不得不説的是日系車企很有遠見之名,通過傳授技術的名義,確確實實地讓自己的汽車進入了中國的市場,提前搶佔了先機。畢竟對於德美而言,日系汽車想要在技術上對抗無異於異想天開,所以想要與其競爭,這樣的戰略必不可少。
而且,一戰後到二戰期間,可以説是世界汽車企業工業規模化的起點,日本此時以軍工為背景,大量生產車輛用於軍事,為之後日本汽車工業登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後,由於美國的扶持政策,通用等三家汽車巨頭退出來日本汽車市場,同時,日系車企迅速地向美國學習借鑑技術,這促進了日本汽車產業的發展。而隨着美國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美國對於汽車使用的要求發生了重大轉變,而日系汽車小體積耗油小等優勢恰好凸顯出來,於是日系汽車迅速佔領了美國汽車市場。
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在二戰結束時,德國淪為戰敗國,汽車廠被盟軍接管,工業各方面的經濟都受到了壓制,汽車工業發展更是受到了重大打擊,雖然西德廢墟上的艾哈德經濟奇蹟讓德國經濟得以飛速的發展,再一次超越英法,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可隨後的“柏林牆事件”又給了德系汽車工業當頭一棒。
在分隔23年的德國統一的時候,日本已經佔據了德國汽車世界產量第二的排名。日系車企的野心勃勃確實實現了,不得不承認日系車企對於市場需求的洞察力以及對產品質量的控制。
隨着車輛的大量使用,日本汽車的年產量也大大提高。當然,我國也不甘落後,即使日系車企當時只是傳授了老舊的技術和經驗,在我國廣大人民辛勤的汗水下,我國依舊研發了屬於自己的汽車品牌並且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