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大國, 蘇聯解體時被戰略拋棄, 不過依然對俄羅斯忠心耿耿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大幅縮減,曾經的附庸國紛紛棄之而去,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也紛紛反水。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脱維亞,到格魯吉亞,再到烏克蘭,如今都與俄羅斯撕破臉。
不過,在這樣的背景下,哈薩克斯坦依舊堅決的同俄羅斯站在一起,成為俄羅斯打造歐亞聯盟的最大助力。
哈薩克斯坦為什麼會“效忠”俄羅斯呢?這似乎有點奇怪。
畢竟哈薩克相比那些反水俄羅斯的錢蘇聯聯盟共和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加疏離:哈薩克斯坦是伊斯蘭國家,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加上哈薩克族與俄羅斯族並無關係;哈薩克斯坦位於的中亞與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距離較遠;而在綜合國力上,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達272萬平方公里,國力雖然有限但在中亞是個區域大國。在俄羅斯實力衰退的今天,像哈薩克斯坦這樣的國家,也如此堅決的跟隨俄羅斯,顯得不合常理。
當然,在地緣格局上,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有較大的接壤面積,加上俄羅斯的國力雖然衰落,但依舊是世界級大國,哈薩克斯坦迫於俄羅斯之勢,選擇跟隨俄羅斯也是情理之中。
但這並非是全部因素,畢竟二十年來,俄羅斯的衰敗程度不斷加劇,其地緣影響力也在不斷萎縮,而中美兩國對中亞的影響力卻是在與日俱增。
當然,中美兩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影響力不足以與俄羅斯比肩。但在這種情況下,哈薩克斯坦有了一定的戰略空間。只要通過引入外力,使中美俄在中亞形成一種相互制衡,這樣哈薩克斯坦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提升自己話語權和影響力乃至國際地位,只要不過分,俄羅斯也沒有太大的精力拿哈薩克斯坦怎麼樣。
但哈薩克斯坦並沒有這樣做。當美國通過阿富汗戰爭圖謀中亞時,哈薩克斯坦堅決的同俄羅斯站在一起。至於中國,雖然兩國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強,但這並沒有改變哈薩克斯坦在政治立場上對俄羅斯的選擇。
哈薩克斯坦為什麼對俄羅斯如此“情有獨鍾”呢?這其實與地緣結構有着莫大的關係。
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廣闊,但大部分國土的開發價值並不高,如中部是丘陵,西、南部多為乾旱的荒漠。真正有價值的板塊是:東南部山地、西南部的裏海沿岸低地和北部濕冷平原。
東南部山地是哈薩克斯坦的傳統核心板塊。因天山、阿拉套山等山系對來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亞的寒濕氣流的阻攔以及提升作用,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降雨,同時加上冰川融雪,使得這片地區水資源非常豐富。並且這裏是東亞大陸與西方連接的貿易商道。因此是哈薩克斯坦最富足的地區,同時也是其故都阿拉木圖的所在之處。
西南部的裏海沿岸低地地下埋藏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這在工業時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
而北部濕冷平原,是西西伯利亞平原的一部分。雖因惡劣的環境在農耕時期並無多大價值,但當工業文明到來後,沙俄和蘇聯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打造了烏拉爾工業區,該工業區是俄羅斯亞洲部分的核心本部板塊,且它的位置剛好在哈薩克斯坦的正北方。因此哈薩克斯坦的北部濕冷平原受烏拉爾工業區的影響,俄羅斯化程度十分高。表現在:一方面是在產業體系上與烏拉爾工業區融合度高;另一方面此地的俄羅斯族人口眾多,甚至超過哈薩克族,以至於北部濕冷平原是哈薩克斯坦境內,俄羅斯人的第二大集聚區。
東南山地、裏海沿岸和北部平原,這三大地緣板塊為哈薩克斯坦奠定了國力基礎。
不過這三大板塊相互間相隔遙遠過於分散,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將哈薩克斯坦的其他領土包括其中。
如果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國家也就罷了,但它擁有27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這種格局下,三大板塊呈現出撕裂之勢,也就反映出哈薩克斯坦在地緣結構上有着天然的分裂危險。
這如果在蘇聯時代完全不是問題。憑藉蘇聯的超強實力,完全可以將哈薩克斯坦牢牢掌控。
但當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獲得獨立後,問題就來了。因為沒有蘇聯的強力維繫,哈薩克斯坦僅憑自己的實力,根本沒有辦法將這三大板塊整合在一起。這或許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大的麻煩,但若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下去,三大板塊自成一體,缺乏交流,最終會走向政治分裂之路。
哈薩克斯坦當然不想出現這種結果,但自身又沒有能力來維繫。因此,哈薩克斯坦只能成為俄羅斯的附庸,依靠俄羅斯的力量來維繫國家的統一。
如果在以前,哈薩克斯坦成為蘇聯的一部分,雖然政治地位不高,但可以在經濟層面得到補償——藉助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拉動哈薩克斯坦的經濟。
但蘇聯解體,俄羅斯的工業體系日益衰敗,到如今甚至需要靠販賣資源維持生計。這樣,不但不能再輻射哈薩克斯坦,反而因為兩國均為資源輸出國而形成競爭關係。這種情況下,哈薩克斯坦再死心塌地跟隨俄羅斯,不是一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但哈薩克斯坦沒有其他選擇。地緣結構在天然的存在撕裂缺陷,導致了它需要引進一個強有力的外部勢力來幫助自己維繫統一。
或許有些朋友不禁要問,俄羅斯在經濟上已經不能幫扶哈薩克斯坦了,怎麼哈薩克斯坦還需要俄羅斯來維繫穩定呢?
這就需要從中亞的地緣結構來進行分析。
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大,但開發價值並不高,三大核心板塊過於撕裂,地緣實力有限,加上它又是幾大文明交匯地,所以沒有孕育出獨立的文明體系。在古代,這裏被伊斯蘭文明吸收。而進入工業時代後,哈薩克斯坦受沙俄和蘇聯的影響和改造,在文明體系上形成北俄南伊的格局。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伊斯蘭和俄羅斯相繼衰落,哈薩克斯坦為了發展經濟,從兩方面着手:一方面向東與中國開展深入合作;另一方面爭取打通裏海至黑海的通道,加強與歐洲的交流合作。這樣一來,哈薩克斯坦就相當於引入歐洲與中國的影響力。
但,麻煩也就隨之而來。
要是哈薩克斯坦有着緊密的地緣結構,國力強大,那麼他可以自如的與各大文明體系交流,在謀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完整和統一。
但是,哈薩克斯坦的內部地緣結構極度分裂,這就造成各板塊在與外部合作的時候,無法將發展成果惠及到國內其他版塊。而且哈薩克斯坦的國力完全不能與中歐相提並論,因此雙方的交流合作一般是由中歐主導。時間一長,裏海沿岸將趨於歐化,東南山地將趨於漢化,而境內的北部平原和中南部荒漠,依舊是傳統的俄羅斯和伊斯蘭體系。
可以想象,一個國家,四個方向,形成四個截然不同的經濟和文化體系(東親中國,南向伊斯蘭,西靠歐洲,北屬俄羅斯),這種局面持續下去最終的結果,將是哈薩克斯坦走上政治解體。
只是哈薩克斯坦無計可施。俄羅斯與西亞伊斯蘭同為資源輸出型國家,哈薩克斯坦的油氣資源只有賣給中歐,同時也只有中歐能向哈薩克斯坦輸出工業品。
不僅要維護統一,而且要發展經濟。哈薩克斯坦只能在政治上跟隨俄羅斯,借俄羅斯的保護,對沖外部影響,達到在政治層面維護國家的完整。
不過,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地緣影響力的增大,哈薩克斯坦得到了一個不僅能在擺脱俄羅斯的掌控下獲得國家的統一,而且還能得到經濟的發展的良機。
中國的影響力是如何帶給哈薩克斯坦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呢?雲石君將在下一節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