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增進全球科技共同體互信合作 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網11月7日訊 11月6日傍晚時分,雨雪交加,寒冷徹骨,深秋的北京“一秒入冬”,但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交易中心內,燈火通明,暖意融融。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如約舉行。
來自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的205位嘉賓出席論壇相關活動,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國內外院士43位。他們與中外眾多科學家、專家學者以及教育界、產業界嘉賓圍繞“科學:人類社會共有財富”“創新:可持續發展之道”“信任:包容發展治理之基”“合作:風險挑戰應對之策”等議題通過一次次演講、一場場高端對話,給世界科學界帶來一場科學思維的盛宴,展現着開放、信任、合作的澎湃活力。
凝聚共識 不斷擴大開放 增進信任 深化合作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世界經濟復甦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地區熱點問題頻發。這屆論壇聚焦“開放·信任·合作”,正當其時。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主持開幕式。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彼得·格魯克曼爵士分別致辭。
萬鋼指出,應對事關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挑戰,需要全球科技界積極倡導無國界、無障礙、無歧視的開放科學精神與理念,加強科學知識交流和技術創新合作,以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有效行動,提供系統性、高質量的解決方案,有效回應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關切。
為凝聚全球科技共同體智慧和力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萬鋼提出三點期望:首先是凝聚創新共識,創新合作機制,拓展交流途徑,推動互信互鑑,共同建設理念相通、要素融通、設施聯通、交流暢通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其次是構築開放網絡,建立跨界、多元、有效的交流機制,營造開放、合作、共享的科學文化,促進知識、數據、成果等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此外是合作應對挑戰,以包容性創新為引領,拓展更廣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加強在抗疫和疫苗、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科技倫理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在視頻致辭中強調,只有通過開放、信任和合作,採取多方利益相關聯的方式才能取得重要效果。
“科學技術和創新正在改變我們理解和影響世界的方式,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其變革潛力,引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回顧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侯建國表示,科學家們依靠前所未有的探測能力,精細入微的研究手段,人工智能的有力驅動,取得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發現粒子,實現量子優越性,打破核聚變,使用腦機接口實現意識控制,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
“這些突破標誌着人類科學研究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對基本科學問題的認識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科學技術不斷跨界融合,加速迭代升級。”侯建國進一步闡述,然而,我們也看到科技在很多領域大顯身手的同時,也還面臨很多嚴峻挑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科技界和全社會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也指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日益嚴峻,只有不斷突破地域、組織的界限,以戰略眼光、開放視野、寬闊胸懷,推動全球範圍內廣泛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科技合作交流,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與風險。
建設國際創新合作網絡 構建開放共享生態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是全世界科技專家學者相互學習、彼此互鑑、共同創造的成果。特別是伴隨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創新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加快流動,開放與合作創新日益普遍。
李曉紅認為,只有不斷推動開放才能更好促進交流合作,讓創新潛力充分釋放,讓創新源泉奔騰湧流,讓創新成果實現共享。團結互信是開放包容的基石,也是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的前提。
“無論是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健康等眾多世界難題,都需要各國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在增進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凝聚共識,從而匯聚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信心、智慧和力量,為服務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李曉紅説。
在開幕式主旨報告環節,專家學者圍繞“科學:人類社會共有財富:”創新,可持續發展之道“”善治,包容發展之機“”合作:風險挑戰應對之策“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主持主旨報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組織總幹事伯納德·比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曼徹斯特大學英國皇家欽定教授安德烈·海姆爵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經濟學教授、《美國創新簡史》作者喬納森·格魯伯,國際電工委員會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系統與創新研究所執行所長、英國曼徹斯特創新研究所創新政策與戰略教授、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雅各布·埃德勒作主旨報告。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吳玉章,西湖大學講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默罕默德·薩萬,英國物理學會CEO保羅·哈達克進行高端對話,共同探討基礎學科前沿與科技共同體合作議題。
風雨無阻奮進路,雪後更知松柏操。當天的論壇結束,人們踏雪而歸。眾多與會者表示,科學創新沒有坦途,展望未來,將攜手全球科技工作者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迎來更加光明的科技與發展前景。(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蘭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