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療器械配套資源及服務機構視角切入,選取高校數量、三甲醫院數量、相關專業服務機構數量等數據指標,對比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羣、京津冀城市羣醫療器械產業生態發展現狀。
總體情況
長三角城市羣醫療器械產業生態發展較為全面,產業投資數量優勢顯著,未有明顯短板。京津冀城市羣在產業集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產業投資事件少於另外兩地。粵港澳大灣區在專業服務方面存在領先優勢。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分項對比
高校資源
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羣開設醫療器械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最多,共有103家。京津冀城市羣和粵港澳大灣區分列二、三名,高校數量分別為53家及32家。從高校企業比(高校數量與生產企業數量之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對企業發展的支撐力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羣高校企業比最高,為1.50%;京津冀城市羣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企業比分別為1.14%和0.47%。
長三角城市羣、京津冀城市羣憑藉豐富的高校資源,分別建立了以醫學教育為主題的“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和“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育高校聯盟”,充分凝聚師資力量,發揮高校研學功能,助力醫械產業蓬勃發展。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醫療資源
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羣共有248家三甲醫院,醫療資源較為豐富。京津冀城市羣和粵港澳大灣區三甲醫院數量分別為193家和123家。
醫療機構(尤其是三甲醫院)作為醫療器械產品臨牀試驗和產品應用的重要主體,與企業集團積極開展合作,有利於實現產業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大灣區為例,2021年8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與廣智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和生命健康基地”簽約儀式在南方醫院舉行,旨在打造區域內以醫療科研協同創新及大健康為主導產業的業態佈局,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專業服務
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羣共有146家醫療器械檢驗機構,居三地之首。三地服務機構各具特色,其中,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第三方物流機構數量遠高於另外兩地,共126家。京津冀城市羣醫療器械CRO機構數量最多,共有55家。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羣醫療器械CDMO機構數量均為25家。
醫療器械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學科交叉等特點,在研發、臨牀、註冊、生產、銷售等核心環節,都需要足夠的專業服務支撐。為促進產業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逐漸牽頭開展項目建設工作。2021年7月,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海寧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長三角醫療器械檢測評價與創新服務綜合體”,項目立足浙江、覆蓋長三角、輻射全國,重點打造“兩中心一站一平台”,目標為建設國際一流、國際領先的醫療器械技術支持高地。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產業投資
2021年,長三角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羣三地醫療器械企業獲得融資的事件數(含一級市場和IPO兩方面)共253起,全國佔比為81.35%。從融資類別來看,2021年三地融資事件以一級市場融資為主。從融資數量來看,長三角城市羣共發生醫療器械融資事件153起,居三地首位。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從融資金額來看,三地融資事件均為億元級融資為主。2021年間,長三角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羣的億元級融資事件數分別為71起、21起以及17起。
從融資領域看,長三角城市羣和粵港澳大灣區融資主要集中在體外診斷領域,京津冀城市羣融資則主要集中在醫用軟件領域。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產業集聚
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羣的集聚區(高新區、經開區等行政區域)數量分別為291個、157個以及121個。京津冀城市羣集聚區數量雖不及長三角和大灣區,但生產企業集聚度居首位,約有79.11%的生產企業坐落於集聚區內。長三角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集聚度分別為77.44%和56.54%。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
生產企業容納量前十的集聚區中,長三角城市羣佔4個,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羣分別有3個。憑藉活躍的資本市場和充分流動的生產要素,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生產企業數量遠高於其他集聚區。
近年來,深圳市政府陸續出台生物醫藥產業相關扶持政策,引導資金、項目、人才向園區集聚,形成空間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羣。2020年1月,《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同時發佈的配套文件還有《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年)》《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2022年1月,深圳市發改委於發佈《關於組織實施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準入專項扶持計劃申報的通知》,將啓動實施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準入專項扶持計劃申報,對在國內外進行臨牀試驗或取得註冊上市資格的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產品進行資助。
數據來源:眾成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