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建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成渝創新共同體

10月22日下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峯會暨2020十大重慶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典禮在重慶兩江新區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作主題演講。

王一鳴建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成渝創新共同體

(供圖)

成渝地區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應對科技創新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王一鳴表示,開放帶來進步,要推進開放創新,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使成渝地區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重要舞台。

近日公佈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在科技創新領域提出,“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 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成渝兩地信息、汽車等產業發展為產業鏈協作提供了可能。” 王一鳴認為,成渝有很多共同的科技創新需求,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合作、標準化和知識產權合作等方面也有一定合作基礎。

王一鳴對成渝地區推進協同創新的路徑選擇提出建議:以建設成渝創新共同體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提升決策高度與實施力度,在原始創新、協同創新、制度創新、開放創新等方面力爭取得新的突破。具體來説,要從建設成渝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確立重點領域的局部優勢戰略,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領先區,建設協同創新示範區,共建成渝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開放創新樞紐等六個方面下功夫。

在建設成渝國家科學中心方面,建議統籌川渝兩地資源,在現有合作框架下,啓動聯合申報和建設成渝國家科學中心工作,探索建設成渝國家科學中心,突出航空航天、核能技術、重大裝備、軌道交通、汽車以及軍民融合相關的國家尖端技術,將其打造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的策源地。

在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建議要爭取重大科技項目、大科學裝置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落地,引進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推動中國科學院等佈局科研平台,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引領性原創成果、戰略性技術產品的重大突破。

在確立重點領域的局部優勢方面,建議主動選擇具有較好科技基礎、符合未來科技發展方向、具有較強戰略價值的局部優勢領域重點投入,只有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形成局部領先優勢,才能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在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領先區方面,建議要牢牢把握新趨勢,着眼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開放性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在信息技術以及融合創新新應用新場景方面形成若干條成渝協同產業鏈,協同推進兩地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聯合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協同推進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基建新技術新經濟場景試驗地,培育成渝地區產業生態圈、創新業態圈、企業協作圈。

在建設協同創新示範區方面,建議推進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協同共建保税研發中心,重點在科研機構、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轉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加快成渝兩地各類人才的無障礙流動,結合異地醫療無障礙結算、推進户籍便捷遷移、養老保險關係無障礙轉移、登記管理標準化、建立外國高端人才互認工作機制。

在共建成渝科技創新走廊方面,建議要在成渝地區雙城之間打造產業軸帶,促進創新資源集聚,構建科技創新走廊,形成協同創新網絡。如何加快科技創新網絡建設?王一鳴認為,可以利用現有國家級新區或新興產業園區等載體,串點成線,力爭引進一批大學新校區,以及科研院所與地方共建的各類創新平台,形成新興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創新網絡,重點打造形成“成-內-渝”“成-遂-渝”“成-瀘-渝” 三條成渝科技創新走廊。

在建設開放創新樞紐方面,建議鼓勵成渝地區高校院所、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建設國家化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深化建設中國-歐盟中心、國別產業園區,吸引發達國家來成渝地區建立企業研發總部、區域研發中心,推動成渝兩地國家化營商環境建設,建立符合國際規範、靈活高效的制度體系,共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全球佈局,共同引導更多重點領域優勢企業走出去。(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5 字。

轉載請註明: 王一鳴建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成渝創新共同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