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真實情況是:孩子現在多吃點苦,將來就會吃更多的苦。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綜合

本文由:李雪愛與自由

1

“弱雞”養“病孩”

父母扮成弱者,會激發孩子的病態躁狂。俗稱“弱雞”養“病孩”。

一些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以弱者的形象出現:這個也不懂,那個也害怕,幹啥啥不行,一生氣就被氣病。

又或者苦大仇深,為家人付出一點都像是流血割肉,下個樓都恨不得唉聲嘆氣扶大腿…

這些媽媽,她們的安全需要兒子來保護,她們的心情得由孩子謙讓呵護。

這是媽媽在用示弱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精神控制 —— 媽媽沒有能力正常快樂生活,而這都是孩子的責任—— 像這樣被父母PUA長大的孩子,女兒通常繼續被渣男PUA,兒子通常成為厭女症。

這類“苦情戲之家”的精神宗旨是:誰都不能幸福。享受生活?那是恥辱。家人之間要比慘,越慘越有話語權。

如果你不幸生在這樣的家庭,你要明白:

父母外在表現雖然慘,但是心理爽着呢,可別自作聰明逼父母過上好日子,你是在剝奪父母人生最重要的爽感。

過好你自己的日子 —— 這是你唯一可以把控的。

2

財富的苦情戲

我們與財富的關係,取決於你關於財富的信念。

如果, 你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麼,你會創造賺錢很辛苦的現實處境。

如果,你相信獲取財富需要爾虞我詐,那麼,你的現實會是周圍處處是陷阱。

還有的人,潛意識裏害怕變得富有,因為童年的經歷讓他相信擁有金錢是對貧窮苦難父母的不忠誠,另外,富有會被親人剝削或排擠。

説説我自己的階層,窮N代,父母既沒有任何社會資源,也沒有文化品位,加上他們重度人格缺陷,給我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巨大傷害,等於是把我從窮人起跑線上還往後拉了幾百米。

我覺得自己有腦子能賺錢,但是身體和心理都太虛弱,我要把大量精力放在治療自己上,花在賺錢上的精力就很少。就像高中時期別人家孩子都忙着學習,我忙着替我媽恨我爸,遨遊在被迫害妄想中。

因禍得福的是: 我爸媽在“教育我”這件事上都沒興趣。

我媽對我最大的興趣是拿我發泄仇恨,其他時間都沉浸在她自己的妄想世界中,關於我的學習她的態度非常開明:別太累就行,作業交不交都沒所謂。

我爸呢,他自己沒文化,從不讀書學習,對人生毫無責任感,所以更不會管我學習。

因此,我得以保存了每個孩子天然具備的直接碰觸事物本質的能力,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

初中二年級時,因為身心健康被毀得嚴重,我的腦子壞掉了,每天都是嗡嗡的,覺得自己的腦子只剩下不到10%可以用,加上大量時間糾纏在父母的衝突裏,用來學習的時間比別人少很多,但是即便如此,我還是比別的同學學得快。

那時候我就想:我腦子是壞掉了,那別的同學是壓根沒長腦子嗎?

後來明白了, 別的同學的家長都熱衷於教孩子,直接把孩子的腦子教沒了。看看就那些父母的邏輯水平文化修養,真是毀娃不倦。

3

我父母特別好的一點是:在我小時候,他們在金錢上對我很大方,零食隨便買,想吃多少吃多少。不像很多父母熱衷於教育孩子“金錢來之不易”。

我爸小時候給我的感覺是,金錢來得好容易。因為我爸整天不上班,吃喝嫖賭樣樣不落,帶着我去商店和飯店要啥買啥,給了我金錢來得很容易的感覺。

這種“金錢來得容易”的感覺,給我造成的後果是,不肯吃苦,所以一直賺錢賺得相對輕鬆,做喜歡的事情,金錢自然來。

精神分析心理學不發明創造什麼,它只陳述真實的因果:

童年吃得苦中苦,社會生活更受苦,吃力不討好。小時受盡寵愛,長大各種好運,輕鬆豐盛。

如果一個孩子在愉悦中度過童年,那麼他會自然生髮幾乎所有的人類美好品質:獨立思想、創造力、熱情專注、同理心。並且,成年後繼續給自己創造舒服的人生,持續感受到幸福喜悦。

若一個人的童年過得擰巴不痛快,那麼人必然會在長大之後繼續製造擰巴的人生。真相如此簡單:孩子現在多吃點苦,將來就會吃更多的苦。

吃得苦中苦,

將來會更苦。

少壯不快樂,

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