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年人:別樣年味撲面來

雷鍾哲 陝西省作協會員

原年人:別樣年味撲面來

牛年春節,註定是一個不一樣的春節,乃至會給每個人留下難以忘懷印記。因為防疫需要,中辦、國辦近日發文提倡“春節假期非必要不流動”,明確要求“疫情高風險地區羣眾均應就地過年,把人員流動降到最低,防止因人員流動導致疫情傳播擴散。中風險地區羣眾原則上就地過年,特殊情況需要出行的,需經屬地疫情防控機構批准。低風險地區倡導羣眾就地過年,非必要不出行。”“均應”“原則”“倡導”,無疑給這個春節打上了有別往年的標識。

其實這個春節的不一樣,從兩個層面就能看出,一是春運,二是語彙。在今年春運大幕開啓的1月28日,各地已經看不到往年春運“人從眾”的熙攘熱鬧,人口流動規模顯著低於常年,沒有了摩肩接踵、挨挨擠擠的情形。與此同時,“原年人”這一反映現實生活的網絡詞彙應時而生,讓我們窺見明顯變化。原年人專指2021年春節,那些響應政府號召,留在原地過年的人羣。這個代指甫一出現,就與“打工人”“尾款人”一樣迅速躥紅,形象地描摹着這個春節,為其增添別樣的色彩。

原年人:別樣年味撲面來

然而,牛年春節的最大不同,是芬芳馥郁的別樣年味撲面而來,帶着温情、帶着暖意。春節是我們民族最為莊重、最為熱烈、最為喜慶的傳統節日,團聚是春節的核心內涵。“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就唱出人們對團聚的渴盼與嚮往。但是,原年人因不能回家團聚,歸心似箭會讓他們鄉愁濃烈、難以化解。正是這個原因,各地花式多樣、盡顯“豪橫”、誠意滿滿、暖意融融的留人大賽,就給春節增加了不同的味道。

似蜜的“甜”味。落户加分、現金獎勵、景區免票、公交免費、租房補貼、困難補助……政府政策暖心、單位關懷備至。有的讓原年人過年有保障、有服務、有支持、有關懷,通過發放節日補助、值班補貼、臨時生活補助,依法足額支付春節加班工資,做到“以崗留工、以薪留工”。有的提供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在線求職、婚戀交友、心理諮詢等各項服務。有的組織志願者上門為原年人送餃子、送春聯……類似這些措施,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親情,體味到似蜜的甜味。

放心的“安”味。原年人基本都是家庭的台柱子,有的更是全家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唯一依靠和支撐。他們不能回家,家裏有什麼困難,孩子怎麼安置,是這些人最大的牽掛和憂心。對此,不少地方、不少單位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有的工地為原年人有針對性地提供幫扶關愛,慰問困難職工和留守兒童,做到妥善照顧、服務到位。有的為孩子們安排免費的冬令營課程,活動期間提供免費午餐。有的開通“留守過年”服務專線,有困難直接電話求助。體貼、周到,讓原年人放下牽掛、安心過年。

原年人:別樣年味撲面來

精神的“爽”味。春節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在温飽問題解決之後,精神滿足更是人們的普遍追求。為此,有的開展“1元觀影”“發放旅遊一卡通”等示範性普惠活動,把博物館推上雲端,線上展示龍舞、年畫、剪紙、燈會、廟會……等非遺項目,讓他們尋得年味、解得鄉愁。有的贈送手機流量,提供視頻拜年等各種便利,讓他們藉助網絡紓解鄉愁、沐浴親情,用短信、微博、視頻承載心願、傳遞關愛。有的舉辦技能培訓,組織收看春晚乃至自辦春晚,最大限度豐富原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滿漢全席式的精神大餐,讓他們身心愉悦、分外舒“爽”。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户中。”這個春節,原年人已經率先感受到春的暖意、“馨”的年味,並且因此可能催生出一個新的年俗。原年人雖是特殊境遇出現的特殊羣體,但他們是城市建設的生力軍,是社會財富的聚寶盆,心中有家國、胸中有大局,樸實、勤勞、忠誠、厚道。為他們打造別樣的年味,不因麻煩而不為,不因瑣碎而輕慢,把尊重、認可具象化,讓平凡的生命感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充滿温馨,增強原年人的歸屬感、榮譽感,他們也能通過就地過年,結交新朋友、感受異於家鄉的不同年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農曆辛丑年,會激發更多孺子牛、老黃牛、拓荒牛,讓偉大祖國山河錦繡、國泰民安,讓萬千家庭和順致祥、幸福美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0 字。

轉載請註明: 原年人:別樣年味撲面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