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白宮錯會中國科技動力

香港《南華早報》12月17日文章,原題:美中科技競爭不再是天壤之別 向月球和火星發射航天器、潛入海洋深處、競相研製新冠疫苗,中美正在幾乎所有的科研和技術前沿進行競爭。白宮在10月份的一份文件中稱,“以市場為導向的模式,將令我們能戰勝那種產生浪費、抑制創新的國家主導模式。”該文件公佈一項國家戰略,目標是確保美國在20個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然而,推動中美科技進步背後的動力,並非如白宮所劃分界定的那樣。關注中國科學政策的觀察家們表示,兩國競爭與其説是國家主導模式與市場導向模式的鬥爭,不如説是一場將科學轉化為商業應用的競賽。

美國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研究中國商業與技術的丹尼斯·西蒙教授説:“人們總是説美國是市場驅動,中國是政府主導。這是誤讀,其實不然。”曾在華工作、研究中國40年的西蒙表示,中國正變得更加市場化,並鼓勵科學家開發可轉化為商業應用的技術,邀請跨國公司設立在華研發中心,政府還打造高科技園區刺激本土創業。自2013年起,中國一直是全球研發經費第二高的國家,去年進一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近年來,中企已成為研發投入的主力軍。

西蒙説,越來越分散的去中央化融資模式,可能意味着投資能得到更好利用,“你看一下相關支出分佈,會發現越來越多資金來自省級和地方一級,而不僅僅是中國中央政府”。“這是個好現象,意味着那些項目資助者更接近決策者。地方上會有更多協調,這點非常重要。”

紐約瓦薩學院地理學教授周瑜(音)研究中國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產業。她認為,對於航空航天項目等大型事業,國家主導的方式一直是中國的可靠策略。”但在中國其他一些行業,自下而上的方式如今已很常見。比如,手機廠商根據市場需求在技術上進行調整。

北京的創新中心中關村聚集了9000家高科技公司。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項目主任斯科特·摩爾説,中關村的成功不能僅歸因於國家政策,“同時也因其靠近一流高校,就像波士頓地區的生物科技集羣。這種模式與西方模式的區別並不明顯。”而對於美國的模式,康奈爾大學粒子物理學家程洋洋(音)認為存在很大缺陷,“在美國,自二戰以來,科研主要由政府資助。不僅僅是大學和國家實驗室,私營企業也廣泛依賴政府的撥款、合同和補貼”。        

未來五年中國的目標是走向技術自主。為實現目標,政府將加強研發,促進國際合作,多做培育研究工作,讓企業在推動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西蒙説,隨着中國在科技發展中變得愈加市場化,中美有朝一日可能“趨同”。(作者霍利·齊克,喬恆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3 字。

轉載請註明: 港媒:白宮錯會中國科技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