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昆凌又甜炸了整個朋友圈:最好的教育,是爸爸愛媽媽
蛋糕好吃,説一千遍都不及吃一口來得印象深刻。
想讓孩子快樂幸福,那咱們就先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愛」的美好。
畢竟,自身的體驗真的是好過任何言語的解釋。
這個道理説起來也很簡單:
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
於是,孩子便學會了在以後的人生裏如何去愛。
——凱叔
作者 | 文娟
一個女人被老公和兒子一起寵着,到底是什麼體驗?前不久,就在網上看到這樣温馨的一幕。
爸爸陪孩子抱着花躲在車後,父子二人等待媽媽出現,給她驚喜。
當媽媽過來後,孩子上前把一大束花遞給了媽媽。
媽媽愣了一下,隨即開心地笑了。
一家三口的温馨畫面讓人忍不住羨慕。
很贊同視頻裏説的:
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愛媽媽。
因為,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見過愛的模樣,也會懂得如何去愛自己以及愛別人。
你以為父母秀恩愛,孩子會吃醋?
其實並不是。
在網上,時常會看到有孩子羨慕又自豪地記錄爸媽的恩愛日常:
不管有多少人,爸爸走在路上會彎腰給媽媽拉拉鍊;
副駕駛永遠留給媽媽,時不時牽手相視一笑;
只要有時間,就不讓媽媽動手洗碗。
即便凌晨一點,媽媽一句想吃腰花面,爸爸也會起來親自做;
一家三口去飯店吃飯,媽媽喂孩子顧不上吃飯,爸爸主動去喂媽媽。
還有網友分享了一家三口出門逛街的視頻。
爸媽在前面開心地牽着手走,孩子在身後努力蹬車跟着,畫面十分有愛。
雖然有網友調侃孩子是意外,但評論裏更多的聲音卻是:
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跟另一半相處也會這麼幸福和諧。
父母所做的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在綜藝節目《小不點嘚吧嘚》中,記者問孩子們:
看到父母秀恩愛,你想説什麼?
一開始孩子們都是吐槽,但他們真實的想法卻讓人心頭一暖。
有孩子説:繼續秀吧,爸爸媽媽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有孩子説:
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不只圍着你轉,可以幫孩子樹立更好的三觀啊。
還有孩子説:
會讓我覺得我就像躺在一個温暖的被子裏面,就算我在一個冰冰冷冷的地窖裏面,我也不會覺得很冷。
很多時候,我們在表達愛意上比較含蓄,甚至覺得不能當着孩子的面秀恩愛。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爸媽表達愛意,是多麼開心。
前不久,是周杰倫的生日,昆凌曬出了和周杰倫的親吻合照,並配文:
當你已經有一個超級老公的時候,誰還需要什麼超級英雄呢!生日快樂,我的超人!
字裏行間充滿着幸福的味道。
昆凌和周杰倫的愛情之所以讓這麼多人羨慕,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們把夫妻關係放在了第一位。
採訪中,就曾説過: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雙方固定一個約會日,約會時不帶孩子。
因為這份默契,夫妻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親密。
當有主持人問昆凌,周杰倫是不是很疼女兒?
昆凌説:
「目前為止,他還是比較疼我,然後再來疼女兒。」
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先搞定夫妻關係,再一起照顧小孩。
心理學家海靈格爾認為:
在家庭關係系統中存在着「愛的序位」,每個家庭就是一個系統。
最重要是“我”,其次是伴侶,再次是孩子,再再次是父母,最後是兄弟姐妹。
次序顛倒,不僅會影響夫妻的感情,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綜藝節目《你怎麼這麼好看》中,有一位四胞胎爸爸對吳昕説:
「她婚後就只為孩子,不為丈夫,我倆上一次溝通還是半年前。」
有了孩子之後,兩人就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忽視了對夫妻關係的經營。
儘管都在辛苦地支撐這個家,但兩個人卻漸漸地在向「崩潰」的邊緣靠攏。
他們形容自己只是淪為帶孩子的機器,卻無法感到真正有感情的流動。
這種情況不是個體,也是萬千家庭的縮影。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説:
「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
父母恩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温暖的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女明星古力娜扎的父母,就是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的優秀典範。
她曾在節目《喜歡你我也是》中説,自己的爸媽從小就會在她前面撒狗糧。
一家人一起去看電影,爸爸會擔心椅子的扶手太硬,便會將自己的手先放上去,再讓媽媽搭上去。
兩人不僅有了肌膚的接觸,還給了對方非常柔軟的感覺。
回憶這些細節的時候,古力娜扎嘴角全是笑意。
正因為從小感受到父母的愛,娜扎也特別獨立自信,有態度有原則。
對於「男生是否應該送貴重禮物」的話題,則坦然地表示:
有心意就行,因為我什麼都不缺,麪包要自己掙。
這才是一個女孩子最高級的「炫富」方式。
從心理學的理論來説:
當父母感情好、互動愉快時,他們美好的婚姻場景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孩子也可以安心地學習和成長,而不是時刻留意爸爸媽媽是否鬧矛盾。
長此以往,孩子內心便住進了一個恆定有愛的客體。
這也有利於孩子在成年生活中,有着更成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秀恩愛的父母,不僅給了孩子一個和諧美滿的家,還給了孩子前行的勇氣。
孩子會把這份愛融進自己的婚姻裏,帶着更大的底氣行走,走出自己燦爛的人生。
所以,請在孩子面前大方地秀恩愛吧。
—— End ——
作者:文娟,常常母愛氾濫的幼師一枚。有顆赤子心,有些小迷糊,時而温暖,時而逗比。關注親子教育,與孩子一同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