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預測中國崛起的未來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美國《哈佛雜誌》2月17日文章,原題:預測中國崛起的未來  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本週三晚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討論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崛起及其與美國的競爭時,一如既往地唱起反調。該活動由政治學家、《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主持。與會者討論了中國的製造能力、貿易伙伴關係、扶貧和科技創新等問題。艾利森問道:“展望未來,儘管存在種種不確定性,我們是否應該期待未來10年中國將繼續以美國的兩倍或更高速度增長?”

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前美國財政部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薩默斯和塔夫茨大學教授、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前高級顧問凱利·加拉格爾以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家金刻羽。

艾利森説:“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他指出,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的29%(美國佔18%),而且中國現在是幾乎所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他表示,“星巴克每12小時就在中國開一家新店”,而肯德基在中國的餐廳數量是在美國的兩倍。他還説:“中國已經表明,它能夠以一種讓美國人慚愧的方式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他指出,中國高鐵總里程達到2.3萬英里,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0。他還提到中國的“扶貧奇蹟”:從尼克松總統首次訪華的1972年到2018年,中國日均生活費低於2美元的人口占比從90%減少至1%以下。

美媒預測中國崛起的未來

加拉格爾認為,中國正贏得清潔能源就業的“競賽”。她表示,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是以相當大的環境成本為代價的。現在中國開始轉向綠色產業的經濟機會,過去10年,風能和太陽能產業大幅增長。2020年,中國創造了470萬個可再生能源工作崗位,佔全球的40%。而美國只創造了83.8萬個。

薩默斯在發言時承認,“在過去兩代半人的時間裏,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他認為,在談論中國的經濟崛起時,分析人士往往將“規模和水平”混為一談,而忽略了對人均的考量。他認為,中國今天的人均GDP相當於美國1950年的水平。他還説,關於未來的增長,“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中國將發生一些幾乎沒有先例的事情:未來10年,勞動力將大幅萎縮”。

但其他學者反駁了這種看法。艾利森説:“我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這只是一個數字遊戲。如果星巴克想知道(在中國)賣出了多少杯拿鐵咖啡,他們有相當好的數字。如果馬斯克想知道(在中國)賣出了多少輛汽車,他有相當好的數字。”加拉格爾強調,重要的問題不僅僅是增長規模,也包括增長“質量”。

金女士也質疑薩默斯的看法。她表示,過去10年,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效率每年增長10%,生產效率提高將是中國未來增長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國是最靈活和適應性最強的國家之一,其政策具有高度的可調整性……政府會迅速調整政策,擴大開放或增加經濟的流動性,而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未必有這樣的靈活性。”她還質疑薩默斯有關美國在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移民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看法。她説:“真正關鍵的統計數字是,越來越多擁有哈佛、普林斯頓大學學位或者谷歌、臉書工作經歷的留學生回到中國,約80%的人在畢業多年後回國,而20年前完全不是這樣……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存在的機會。”她説:“美國夢如今出現在中國。”(作者莉迪亞·吉布森,喬恆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9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預測中國崛起的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