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海漁陽裏廣場,“穿越百年,叩問初心——‘時光之鏡’沉浸式互動體驗活動”現場,向警予烈士的孫女蔡予通過“時光之鏡”互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到達上海漁陽裏廣場前,59歲的蔡予有些緊張。她總擔心走錯路,反覆向身邊人確認:“就是這裏嗎?”
她從未見過面的奶奶向警予將在這裏和她“隔空對話”。這個“五一”假期,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年報社、共青團上海市委共同主辦,知乎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參與的“穿越百年,叩問初心——‘時光之鏡’沉浸式互動體驗活動”在漁陽裏廣場舉行。用現代技術“喚醒”向警予烈士,是啓動儀式上的一個環節,蔡予早早就開始期待這一刻。
向警予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性創始人”,也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她和蔡和森生下蔡妮、蔡博一雙兒女,蔡予是蔡博三個孩子中最小的那一個。
和奶奶“對話”的這一天,蔡予希望父親蔡博也能一起參加。她父親和姑姑曾跑遍了每個留有祖父母痕跡的地方,在漵浦、長沙、上海、廣州、武漢間穿梭。他們去向警予發動罷工的紗廠,去她創辦的女校,去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紀念館。到了90多歲,兩位老人還顫顫巍巍地到各地參加紀念活動。蔡予的名字也是父親為了紀念爺爺奶奶而取的,這是父親心中“生命的延續”。
她知道,父親是在這些故事裏找爺爺奶奶的影子。蔡博4歲時母親向警予犧牲,7歲時父親蔡和森也為革命獻身。蔡博曾對蔡予説過,自己小時候每次和父母見面都匆匆忙忙,記不清父母的樣子。最後一次和母親見面時,他躲在奶奶身後不敢相認,好不容易才開口叫“媽媽”。晚上他親暱地黏住母親,天一亮母親又在他沉睡時離去。
在漁陽裏廣場參加活動啓動儀式時,蔡予想起前一天還給自己打電話的兒子。兒子在國外讀大學,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到現在一直回不來,她很擔心。每次想象奶奶離開兒女,面對未知的危險,她的心就會揪着痛。
漁陽裏廣場上的“時光之鏡”體驗亭裏,循環播放着的視頻展現了百年來一批又一批青年為了心中信念英勇獻身。她在父親蔡博身上也看到過這種使命感。14歲時,鄧穎超親自將蔡和森和向警予犧牲的事告訴了他,身邊的人記得,蔡博聽後緊緊地攥住了拳頭。在蘇聯學習的10年裏,蔡博在班裏一直都是尖子生。那時國內百廢待興,急需大力發展經濟,蔡博選擇了人才匱乏的冶金專業,一干就是一輩子。
蔡予的姐姐蔡恆記得,父親蔡博在鞍鋼工作時,經常在家畫圖紙、看書到深夜。研究爺爺奶奶的故事和黨史資料是父親生活的“第二工作”,“是他的興奮點”。
小時候在飯桌上,父親會滔滔不絕地講起從資料裏新發現的小故事。她想起父親的痴迷,“別人家都是聊家長裏短,我們家都是在聊黨史。”父親大部分業餘時間用於去各地蒐集資料,還有跟黨史專家交流。父親去世時,電腦裏還存有一堆還沒來得及整理的資料。
她和父親只能通過這些資料在心裏還原奶奶的形象。多少年來,蔡予從沒想過奶奶如果在身邊會是什麼樣。4月30日的這場活動,讓她開始期待一個“立體的奶奶”。
這場“對話”越來越近。蔡予和參加活動的上海七色花小學的小學生一起,頂着熱辣辣的太陽仔細盯着屏幕。開啓“對話”需要大家一起倒數5個數。孩子們的聲音稚嫩清脆,微風吹起四排紅領巾。
看着現場的小學生,蔡予想起來兒子像他們這麼大的時候,就被她帶着參加外曾祖父母的紀念活動,有時候開會要開幾個小時。那時兒子正是好動的年紀,卻安安靜靜坐在位置上。
兒子知道,外曾祖母曾翻山越嶺挨家挨户敲門勸學,給女學生們解開長長的裹腳布。外曾祖母深知女工工時長,工錢卻比男工少,還要遭受打罵凌辱,創辦了40多家女工夜校,領導過上海14家絲廠1.5萬名女工大罷工和南洋煙廠7000名工人罷工。
蔡予學歷史的兒子會把外曾祖母放在世界歷史背景裏,思考她在呼籲女性權益上的重要貢獻。這讓蔡予深刻感受到新時代新青年的新視角,即使時間走過百年,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革命先輩。
蔡予也想理解奶奶。她記得奶奶手稿中娟秀的字跡,記得奶奶給自己創辦的女校編校歌。她知道湖南漵浦縣故居里那條鵝卵石路上的圖案,是向警予小時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她看過由奶奶的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京劇、書籍,她帶着兒子去父親帶她去過的故居和紀念館。給兒子介紹同一個老物件時,父親講故事的身影總會浮現在眼前。
她不斷讓自己貼近那個年代,她想知道為什麼一個有錢人家的才女這麼義無反顧。
當倒計時數到“1”,蔡予笑了。她看見照片裏原本一直一動不動的奶奶,轉過頭朝自己笑了。
她多希望父親能看見這一幕,這是父親渴望已久的“對話”。“如果父親在現場,一定會衝上去喊奶奶的名字。”
活動啓動儀式的第二天是5月1日。那是向警予犧牲93年的忌日。93年前那個凌晨,33歲的向警予穿着綠色旗袍,紮好羊角小辮走向刑場,嘴裏高喊着“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直到嘴裏被塞滿石頭,面頰被皮帶緊緊勒住。
有一點蔡予很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肯定是奶奶想看到的。他們為之奮鬥的就是今天,今天就是她們的信仰。”
這一刻,她覺得好像能跟奶奶對話了。如果真能跟奶奶説上一句話,她想説,我很想你。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焦晶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