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記憶:新老照片對着看

  拼版照片:左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右上圖,在陝西省渭南縣,示範繁殖農場的馬拉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1954年6月5日發,新華社記者姜國憲攝);右下圖,在河南省許昌縣,於莊人民公社孫灣生產大隊的社員在用馬拉收割機收割小麥(1959年6月3日發,新華社記者張青雲攝)。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當下正值“三夏”時節,河南等省麥收正酣。關於麥收的新老照片反映出我國農業生產的變遷,勾起了人們關於麥收的記憶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下圖,在江蘇省丹徒縣,江心人民公社社員正在收割小麥(1963年6月21日發,新華社記者丁峻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一個種糧企業僱傭了本地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各種大型農機投入“三夏”生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左下圖,來自河北邯鄲的“麥客”温同胡展示由農業部統一發放的“2004年聯合收割機跨區收穫作業證”(2004年5月16日新華社記者朱祥攝);右下圖,在河南省新鄉市,交警在市郊迎候即將從這裏通過的跨區作業收割機(2002年6月7日新華社記者王頌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秸稈打捆機為秸稈打捆(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右上圖,在安徽省鳳陽縣,淮上社的3000多畝小麥正在收穫(1957年6月21日發,新華社稿);右下圖,在安徽省鳳陽縣,淮上社的小孩正在品嚐用新麥做的餅(1957年6月21日發,新華社稿)。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各種現代化大型農業機械在麥田中集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下圖,在湖北省廣濟縣,紅旗公社社員正在場院打麥(1977年6月15日發,新華社稿)。新華社發

  新華社照片,鄭州,2020年6月4日麥收記憶:新老照片對着看拼版照片:上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年輕的“90後”新農人郭華餘(左)在麥田中查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下圖,在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公社劉莊大隊黨支部書記、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史來賀(右四)帶領科研小組在小麥高產田裏總結小麥豐產經驗(1975年6月17日發,新華社記者陸軻攝)。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當下正值“三夏”時節,河南等省麥收正酣。關於麥收的新老照片反映出我國農業生產的變遷,勾起了人們關於麥收的記憶。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右上圖,在安徽省懷遠縣,淝光集體農莊在麥收中實行細收細打,爭取顆粒歸倉(1955年6月15日發,新華社記者丁峻攝);右下圖,在江蘇省揚中縣,八橋公社的社員們在抓緊脱粒(1959年7月3日發,新華社記者姜韋才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劉集鎮石營村,一名農機手伸出大拇指點贊(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左下圖,在河南省中牟縣,小朋友孫亮霞(前)在田邊看護自家剛收穫的小麥(2003年6月6日新華社記者朱祥攝);右下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劉集鎮石營村,一名農民在查看剛收穫的小麥(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進口的大型收割機在麥田中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右上圖,在河南省蘭考縣,河南省交通廳黃河東壩航運管理站蘭考東壩頭渡口職工義務為羣眾運送小麥(1986年6月21日發,新華社記者王剛法攝);右下圖,在山東省高唐縣,南鎮公社南街大隊統一組織人員搶收小麥(1981年7月13日發,新華社記者李錦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上圖,6月2日,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九分場,一位農機手在打電話(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右上圖,6月2日,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九分場,一位農機手通過微信農機羣接收信息(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下圖,在河南省許昌縣,收割機手王志剛用手機和下一個收割點聯繫(1998年6月9日發,新華社記者趙鵬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圖,5月26日,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大型高速摺疊滅茬耙將麥茬粉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右圖:在河南省偃師縣,幼兒園的孩子們來到地裏幫助拾麥穗(1958年6月2日發,新華社記者楊震河攝)。新華社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32 字。

轉載請註明: 麥收記憶:新老照片對着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