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不要總是拿印度和中國作比較,二者無法相提並論
''秦漢豪邁無雄關,唐宋風流李杜傳。千年風華逶迤史,萬里江山磅礴瀾。''——《夢迴中國》
我國跟印度同在亞洲,國土面積都很大,人口均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國家,還同為四大古國,歷史悠久文化傳承眾多;並且我們兩個國家都是因列強侵略被迫打開了國門,又在進入近現代歷史進程後開始努力追趕,一舉成為國際社會當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因此自二戰以來,我們跟印度似乎一直都在作為彼此的對照面被全球點評着,包括兩國的民眾也喜歡互相比較。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類似於''印度還要多久才能追趕上中國''、''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表示更喜歡印度學生''、''硅谷裏的高科技人才為何總是印度佔到大多數''……諸如此類的消息報道,但新加坡的李光耀卻表示:不要總是拿印度和中國作比較,二者無法相提並論。
李光耀為何會説出這番言論?要知道他可是新加坡的開國元首,曾為新加坡最高領導人,頭銜太多這裏就不一一舉例説明,但一個''新加坡國父''的名頭就足以證明其地位,哪怕其已經退休,但他的國際影響力依舊非常巨大,曾經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曾直言他是一位''亞洲的傳奇人物''。
李光耀為何認為印度跟中國無法相提並論?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印度的種姓制度從社會階級上就抑制住了其發展。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以血統論為依據的社會體系,等級非常森嚴,普遍存在在南亞地區,其中又以印度最為嚴重,時至今日印度依舊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
跟我國古代的士族公卿不一樣,不論是先秦時期的士大夫階層,還是之後的門閥貴族制度,其實都可通過後天的努力去改變社會階層,同時這種階層的劃分並非固定的,而是會隨着家族傳承發生變化,但印度則不然。
印度的低種姓受到的限制太大,打破階層無門,縱使印度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後已經從法律層面廢除了種姓制度,但這種影響依舊存在,人們生來不平等,連打破階層都困難,又如何齊心發展國家?
其次印度在改革發展進程上無法跟中國相比。
印度獨立跟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差不多,在195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但在改革的道路上卻比我國要晚上許多,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一夜之間吹遍神州大陸,但印度此時還是嚴重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直到1991年才藉由外國貿易投資逐漸轉化為自由市場。
我們都知道印度的信息科技人才非常出色,在美國硅谷當中佔有很高的比重,同時印度的班加羅爾還被稱為''亞洲硅谷'',是亞洲信息科技最為發達的城市;但縱觀印度的整體經濟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還是較小,2/3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社會發展不平衡導致財富分配差距極大,進一步遏制了印度的總體發展。
最後印度的各邦自治阻礙了印度的發展。
跟我國一樣印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的民族比我們更多,有100多個民族,但印度內部卻不像我國這麼和睦親如一家人。印度雖然已經獨立,但仍屬於英聯邦成員,受英國影響極大;同時印度內部是分邦自治,一共有27個邦(省)、1個國家首都轄區和6個聯邦屬地。
這種分邦自治跟美國的分州自治又不一樣,印度的各地區政府具有高度權利,甚至可以理解為印度總理不一定能夠調動地方負責人,這使得印度無法齊心;而我國的民主集中制既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又保證了政令實施不會拖泥帶水,全體人民萬眾一心做大事,這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是很有利的。
綜上所述,印度雖然跟中國有很多相似,但實際發展上面又根本不一樣,這種理念與社會形態上的不同是根據一個國家的歷史習俗而來的,所以沒必要總是將印度與中國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