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補發展短板 建美好家園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綜合

  實施三大攻堅工程,北京回龍觀、天通苑地區——

  補發展短板 建美好家園(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北京城正北,有兩個超大型居住區:回龍觀、天通苑,常住人口80多萬,70%以上是年輕人,60%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40歲的郝鵬宇,來自黑龍江大慶,大學畢業來京打拼,買房、結婚、生娃,在回龍觀已住了15年。人口密集、交通擁堵、公共服務配套不足……這裏突出的“大城市病”,他感受深切。

  2018年8月,北京啓動優化提升“迴天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集中政策和力量,實施公共服務提升、交通治理、市政基礎設施完善三大攻堅工程,着力補齊發展短板,打造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匹配、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從那時起,回龍觀地區一天一個樣。”郝鵬宇説。

  路越走越順

  雙向八車道的回龍觀東大街上,車雖多卻並不擁堵,郝鵬宇的家就在街邊的華龍苑北里。“這裏的交通曾是最大問題。”站在客廳的落地窗前,郝鵬宇講起回龍觀地區的交通痛點,“去市裏上班,開車只能通過北郊農場橋上京藏高速,那會兒堵上個把小時是常事。”

  那條被回龍觀居民盼了10多年、穿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林萃路,本計劃2008年建成通車,但因修路要穿過即將拆除的五星啤酒廠,中間的930米始終無法打通。

  “三年行動計劃能不能完成,就看林萃路能不能打通。”回龍觀居民盼着,也看着。

  2018年底,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關心下,通過市直相關部門和昌平區的共同努力,“廠區整體收儲、先行修路”的思路達成共識。今年6月30日,路終於通了。與此同時,北郊農場橋改造拓寬;回龍觀至海淀區上地還開通了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居民出行,有地鐵,有高速公路,有自行車專用道,快行慢行自由選擇。

  現在,林萃路已經成為郝鵬宇的首選路線,“跟以前比,最少能節省半個多小時,路越走越順。”

  學越上越好

  作為北京市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區,“迴天地區”過去“學位少,好學校更少”的大難題,讓一些居民選擇離開。

  如今郝鵬宇和妻子張薇選擇留下,“不是經濟上的原因,是這兩年‘迴天地區’的變化,給了我們信心。”

  小兩口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小女兒還不到兩歲。為了孩子上學方便,他們前兩年在回龍觀地區的一所小學旁買了二套房。

  “現在看是買早了。”張薇説,“人大附中昌平學校已經建到了家門口,離得近、條件好,不用再搬家。”

  在“迴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中,與教育相關的項目達32項,提升教學品質是重點。北京市昌平區城管委副主任、迴天地區專項治理工作專班副班長薛巖介紹,目前,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名校都已進駐,“我們還將‘迴天地區’的42家民辦幼兒園轉為普惠性質,增加普惠性幼兒學位1.3萬個,普惠率已提高到83%。”

  “以後小女兒上幼兒園也有了着落。”張薇説,大女兒之前上的是民辦園,每月要交4200元,“聽説轉成普惠幼兒園後,一個月托兒費才650元。”

  “隨着優質教育資源陸續引入,現在不僅有學上,而且學越上越好。”郝鵬宇説。

  不只是教育,公園、文體設施、醫療機構、高檔商區……直面居民需求,諸多民生難題正逐步破解,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精細化治理正在同步推進。

  家越建越美

  郝鵬宇在國企當過程序員,在民企當過項目經理,2018年自己創業。如今,他又多了一個身份:小區裏的“垃圾分類監督員”。每個月,他都要抽出兩個小時參與社會服務,“建設美好家園,就要人人蔘與。”

  硬件提升,軟件也沒落下。“迴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發佈不到一個月,“迴天有我”社會服務活動就在這裏的129個社區(村)紅紅火火開展起來。

  “‘迴天地區’的變化,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參與者。”昌平區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伊然深有感觸,“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帶頭,居民主動參與,各類社會力量有序服務,才能共建美好家園。”

  在手機上點點小程序,由定點餐飲單位制作的餐食,就能為老人送到社區。早餐10元、午餐18元、晚餐16元,價格實惠,味道也不錯。

  “針對老年人就餐難題,我們發起了‘迴天有我’老年餐桌計劃。”昌平區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多介紹,“通過區裏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迴天地區’各類社會組織已達1229家,涵蓋家政、養老、文化等各個領域。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

  昌平區的同志告訴記者,“迴天地區”改造提升,“將持續做下去”。

  “我們小家一定會越過越好,越建越美。”郝鵬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