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在眾多“一帶一路”建設者中,大部分是青年。工作時,他們是建設者、管理者、翻譯或司機;生活中,他們則是丈夫、兒子或父親。他們在最好的人生年華,參與、見證和推動了“一帶一路”的發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採訪了多名在世界各個角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青年,聽他們講述與“一帶一路”結下的不解之緣。
讓中歐班列像水一樣流動
沿着312國道走到最西端,有一座灰色建築,建築前飄揚着一面中國國旗,這就是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這裏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交界處,也是中歐班列的主要出入境口岸之一。
站內,整整齊齊地碼放着一個個集裝箱。它們來自武漢、義烏、重慶、成都或其他內地城市,箱體顏色和標識透露出箱內物資的信息——服裝、汽配件、電子產品……據霍爾果斯站安全生產指揮中心主任孫永昱介紹,所有出境集裝箱都要在這裏等待辦理海關手續,接受檢查,進行編組和換軌,才能重新裝車,經哈薩克斯坦駛向中亞和歐洲各地。
2012年以前,中國通往哈薩克斯坦的唯一鐵路口岸是阿拉山口岸。2012年霍爾果斯鐵路站開始籌備時,“鐵三代”孫永昱只有23歲,尚未成家。新車站讓他看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他自告奮勇來到這裏工作。孫永昱記得,中歐班列第一次從霍爾果斯出境,是2016年3月的一天,開始時一天通行不足10列。
在孫永昱眼裏,來來往往的班列就像水流一樣,要加快“流速”,需要與海關、邊檢、邊防和哈方默契配合。為此,他專門學了哈薩克斯坦官方語言之一的俄語,如“有故障”“在搶修”“等一等”。
霍爾果斯鐵路站,放滿了等待中歐班列轉運到歐洲的集裝箱。 (受訪者供圖)
經過車站擴容和流程改進,列車在霍爾果斯站的停留時間,從12小時縮短到6-8小時,每年從這裏過境的中歐班列從700列增加到6000列,中歐班列固定線路也從最初的寥寥幾條發展到29條,輻射德國、波蘭、土耳其、俄羅斯等18個國家的45座城市。
孫永昱見證了霍爾果斯口岸的發展,見證了中歐班列的繁榮,自己也與車站一起成長。如今他已經結婚生子,但家人都在烏魯木齊,他一年只能在家裏待10來天。對此,他顯得淡然。“鐵路系統的流動性很大,兩地分居是普遍現象。”他説,將來他可能還會去往更需要他的地方。
中老鐵路:讓天塹變通途
從雲南西雙版納州磨憨口岸向東南方向前行,就進入了老撾地界。這裏羣山蜿蜒,汽車在山路上行駛像在雲中穿行,沿途景色秀美,但中鐵建工集團磨萬鐵路FJSG1項目部的員工們卻無心欣賞。他們的使命,是要在險峻山嶺之中開闢出中老鐵路磨萬段。
中老鐵路分為崑玉段、玉磨段、磨萬段,其中磨萬段從磨丁到萬象,全長418公里,共有5個客運站——磨丁、納堆、納磨、孟塞、孟阿。老撾雨季長,森林覆蓋率高達98%以上,山林蚊蟲肆虐、野獸出沒。加上當地物資匱乏、熟練工人稀缺、溝通不暢,工程開工時,當年26歲的小夥子、項目技術部副部長樊怡感覺,“面臨的困難就像眼前的一座座大山”。
磨萬段5個車站中,磨丁站工程量最大。為保證項目進度,樊怡和同事們基本都泡在工地上,整個團隊經常工作到夜裏十一二點。瓢潑大雨中,他們搭起簡易遮雨棚繼續施工,一個個都變成了“泥猴”。在磨丁,樊怡度過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海外生日。
從2017年6月開始施工,到2021年12月投入運營,建設磨丁站一共用了4年多時間。至此,磨萬鐵路上的5座車站全部亮相。一座座融合了中國與老撾審美元素的車站,也成為中老文化結合的象徵。參與車站設計的項目總工程師劉智説,“我們參建的這五座站房,就像老撾國花佔芭花一般綻放在中老鐵路上,五站齊綻是我心中最美的景象!”
項目竣工後,成員們各奔東西。當地司機阿王經常想起跟中國同事朝夕相處的日子,他最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他親自參與建設的中老鐵路上坐火車到中國朋友家去做客。
7000套住房,讓馬累不再那麼擁擠
在遊客眼裏,水清沙白的馬爾代夫是“天堂”;但日復一日生活在馬累島上的居民,看到的是它的另一面——擁擠。用中建國際員工金克婷的話説,“街上來了車,行人要貼牆站立,給車讓路”。住房更是逼仄,一套30平方米左右的老房子能住四口人。馬爾代夫7000套社會住房項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2015年,馬代政府有意解決馬累城市擁擠問題,決定新建社會住房。政府向全球開發團隊發出邀請,中建也是受邀者之一。”中建國際馬爾代夫總經理張濤説,“中方拿出了最完善的方案,得到了馬代政府的高度認可。中方還向馬代政府提供了100%項目融資的支持。”
據張濤介紹,馬爾代夫7000套社會住房項目位於首都馬累地區的胡魯馬累島,每套住房建築面積60平方米,項目共有16棟25層高建築,總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這是馬爾代夫迄今最大的房建項目和民生工程,項目2020年完工後,入住率已超80%,項目所在地已成為當地繁華區域。項目大大緩解了馬累的住房壓力,其人口密度也由9.33萬人/平方公里降至7.33萬人/平方公里。
在非洲,與當地人共建、共享、共贏
為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人力的大量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項目實施中採取了“屬地化管理”,進一步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幾內亞人烏斯曼此前一直打零工謀生,收入僅能勉強養活家人。2019年他進入中鐵集團幾內亞公司,在達聖鐵路項目部工作,他的兒子也成了項目部一名司機。現在,他們一家搬進了新房,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他説:“中國企業讓我的家人和朋友有了更好的生活,讓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智慧和包容。”
剛果(布)員工約翰曾在中國長安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把中國視作“第二故鄉”,畢業後就職於中國建築中西非公司。約翰介紹説,剛果(布)最大的兩個城市是布拉柴維爾和黑角,前者是首都,後者是港口,兩地相距500多公里,但過去需要一週時間才能到達。“2016年中國公司建設的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通車後,這兩個主要城市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至六七個小時,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變化。中國還在1號公路沿途援建了學校和醫院,這也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希望。”
剛果(布)1號公路的建成通車,也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曾任1號公路項目工程師、現任1號公路和2號公路養護及大修項目部經理的宋明洋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過去大多數當地人對中國知之甚少,但現在,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中國,當地學習中文、赴中國求學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這也説明,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舉措,中國在非洲、在剛果(布)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與“一帶一路”緊密相連的愛情
對於投身“一帶一路”的中國建設者來説,“分離”可能是一種常態——與父母分離,與愛人分離,與子女分離。但時空距離擋不住真愛。
匈牙利時間6月23日下午,一對中國新人在布達佩斯的漁人堡舉辦了一場簡約而特別的婚禮。在收穫同事親友祝福的同時,與“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相關的這對新人,也給大家帶來了深深的感動。
新郎王道泊、新娘劉凱悦都是中鐵員工。2016年,兩人畢業後到同一項目實習,從此相知相愛。2017年劉凱悦赴英國攻讀碩士學位,她臨近畢業時,王道泊又突然奔赴匈牙利,投入到匈塞鐵路的籌備工作中。兩人經歷了一段又一段難熬的異國戀。直至2020年年末,劉凱悦在國外嚴峻疫情形勢中“逆行”來到匈牙利,也加入到匈塞鐵路建設隊伍之中,兩人這才結束了“隔屏相望”“晝夜交錯”的異地生活。由於海外疫情不斷,他們回國結婚的計劃一再擱淺。直到今年夏天,他們決定不再等待,就在布達佩斯舉行婚禮,以此見證他們的奮鬥和愛情。
當地時間6月23日,匈塞鐵路員工王道泊和劉凱悦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婚禮。 (受訪者供圖)
“結婚後,我們會繼續留在匈塞鐵路建設項目中。”在這對小夫妻心裏,他們的人生早已與這條鐵路、與“一帶一路”事業緊密相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