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的高“治商”從何而來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記者 葉書宏 陳尚營 周蕊

內憂外患的中華民族從沉淪中崛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雙奇蹟”。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之所以取得驚世成就,是順應了大勢,走對了道路,用對了方法。世所罕見的“雙奇蹟”,是黨執政成就和國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標誌,體現了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多重優勢。

如果把國家治理比作“操作系統”,那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疑讓這個系統擁有了強大的“中央處理器”。系統運行的核心原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當人民輸入“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項指令,系統能夠通過“民主模塊”及時反饋,並提供高效回應。此外,不斷強化的自我學習能力、與時俱進的自我升級能力,以及開放共享的“開源”特性,也賦予系統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力,中國治理所展現的高“治商”特性多源於此。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操作系統”的運轉核心,賦予了系統明確的戰略指向和高效的聚合能力。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舉旗定向、調度資源、協調利益、應對挑戰,無不需要一個先進高效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聚合力,牢牢地把國家各種要素資源編織在相互聯動的網格中,讓中國在社會變遷中不至於失魂、走形、散架,為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提供了制度保證。美國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曾指出,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一個具有現代化取向的政治組織是推進現代化進程又保持其過程穩定的關鍵力量。中國之所以在減貧、應對新冠疫情、發展經濟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績,學者鄭永年認為,不僅是因為中國經濟基礎好,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這一“執政支柱”的存在。

民主治理是“操作系統”運行的關鍵,賦予了系統對人民需求的高效回應性。中國國家治理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這不只是一種政治權利,也是國家治理的實踐過程,更是中國這樣超大型社會喚醒民責、調動民智的必然要求。以中國醫改為例,覆蓋全球最多人口的醫改之所以高效公平推進,在於上下聯動、以點帶面的民主科學決策體系,即中央有“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政治意願,地方有因地制宜的大膽改革創新,中央再統籌調配資源予以支持並推廣成功經驗,不斷造福更多人羣。在人人負責的社會,一個“點”上所獲得的經驗認知,可能被整個“面”所共享,而不同經驗認知之間的碰撞、印證和交流,又孕育出更高層次經驗認知和治理智慧。如此不斷改革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民主治理效能,為中國社會因時應變提供了靈活的適應能力和制度彈性。

允執厥中的中道智慧是“操作系統”的哲學精髓。二元對立的政治思維與當今世界融合的發展趨勢相悖,因其缺乏包容性而容易陷入自閉內卷的困境,中國辯證統一、允執厥中的政治智慧在一個快速流變的世界裏更具有靈活性、穩定性。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就了中國的今天,關鍵在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統籌政府與市場、自由與秩序、權利與權力、公平與效率、賦權與賦能等關係問題上,中國政府平衡好改革、發展與穩定,力圖找到帕累託原則最優點,實現人民福祉最大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正是打破二元對立思維之後的偉大制度創新。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共產黨立足實事求是,在改革開放中堅持了該原則,眼下種種成就更是實事求是這種精神的展現”。

開放包容的“開源”特性是“操作系統”的活力所在。一個系統只有不斷地與外界發生能量信息交換才能保持生機與活力。歷史上,中華民族曾因閉關鎖國、僵化停滯而衰,如今因改革開放、創新進取而盛。中國堅持開放政策,積極融入全球化時代大潮,在開放中不斷提升“游泳”的本領,在開放中抓住發展的機遇,在開放中不斷做大互利共贏的蛋糕,同時以中華文明傳統的天下思維,不斷提升自身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兼容性,通過“一帶一路”等合作實踐,不斷強化自身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協同性,在與不同國家地區的文明交流互鑑中不斷演化升級,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與時俱進、鍛造成型,其高“治商”並非憑空而來。中國國家治理的探索,不僅為破解“大國難治”的時代課題提供了有益借鑑,也為發展中國家打破西方一元現代化迷思、走自主發展道路注入了信心。地球是多彩的,應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中國這份“開源的”的思想財富為世界帶來實踐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