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00多馬力的TYPE R就能當天花板,混前驅性能圈子可真容易?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在眾多汽車鍵盤俠言論中,“前驅就是垃圾,後驅就是精髓”這句話也是常用語錄。但就算如此,有一台前驅車,無論買得起買不起,追捧它的人都相當多,它就是本田思域TYPE R。按説,思域TYPE R不也就平平無奇的一台前驅車嗎?它能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覆盤前驅,一切為了便宜?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覆盤一下為什麼廣義上來説,後驅比前驅更富有駕駛樂趣。在以內燃機為驅動源頭的情況下,無論採用何種驅動結構,前置發動機始終都是絕對主流的佈局基礎。而這種基礎,也決定了如果採用前置前驅結構,那麼車輛的佈局重心將幾乎全部的壓在前面的發動機艙上。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前軸既要負責驅動,還得負責轉向。同時,前驅結構無論是佈局還是傳動,都會限制大馬力、多氣缸的發動機運用。最後,佈局重心都在前艙附近,導致整車的前後配重難度加大,很難實現前後配平的效果。

當然,除了這些,前置前驅結構的車型,剩下來的幾乎都是優點。比如空間利用率高,機械結構更簡單,燃油經濟性高,製造成本低以及售價低等等。當然,這些優勢也都指向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便宜。各種方面,各種維度意義上的便宜。

於是問題又回來了,作為在誕生之初就明確定位“屌絲”的前置前驅車型,又是怎麼跟更高階的運動操控掛上鈎了呢?想要克服結構上的天然劣勢,前驅車又需要做哪些努力呢?我們接下來還是以在這個小眾領域,或許是表現最為成功的思域TYPE R來舉例。

把前驅刷成性能車,一共要幾步?

無論前驅後驅,要做到運動,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馬力。這對於前置前驅車型來説,難度會更大一些,因為直列四缸幾乎是前驅的極限結構(之前也聊過奧迪的橫置五缸)。而在這種天然限制之下,思域TYPE R能做到多大馬力呢?按照本田代號K20C1的2.0T發動機來看,預計新款的思域TYPE R最高有可能壓榨出約330匹馬力(目前新款車型具體信息暫未明確,即使保守估計,引入國內的思域TYPE R最大馬力也能超過300匹)。這個數值不要説對比家用屬性更濃的寶馬3系,甚至於在售的寶馬M240i身上那台B58直列六缸3.0T也能掰掰手腕。

解決了動力部分,下一個需要搞定的部分就是底盤。作為前驅車,LSD限滑差速器自然也被配置在前橋上。至於前驅的好夥伴麥弗遜式獨立懸架部分,思域TYPE R將延續自身較為特殊的設計。即轉向過程中,減震筒不會跟隨一起旋轉,這也是相比普通麥弗遜式結構最大的差異之一。至於説本田此前透露新一代思域TYPE R將會加長、加寬,且採用重新調整的懸架結構,這點或許要期待它的後懸架形式了。

而在簧下部分,新款思域TYPE R將過去20英寸的輪圈縮小為19英寸,但標配的輪胎寬度也提升至265,扁平比為30。加厚的輪胎以及前面特殊的麥弗遜懸架設計,都是為了讓TYPE R在彎道中擁有更好的操控與速度極限。不過為了躲避加寬的輪胎,前輪採用的Brembo剎車也將散熱風道進行了繞道和強化。

最後便是對風的利用。作為一款主打高性能的車輛,新款的思域TYPE R在散熱以及空氣動力學應用方面,又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比如説更大的中網開口面積,更大的散熱器面積,更大的冷卻液流量,以及發動機蓋開口提升散熱效率等等。另外,配合發動機蓋以及前包圍的特殊設計,新車能夠在前端增加249N的下壓力。而誇張的一體式後尾翼以及大尺寸的底部擴散器,能夠幫助車輛後端增加約643N的下壓力(對比普通版兩廂思域,且速度在200km/h情況下)。

“極限”就在這裏,再快也是前驅?

可以看到思域TYPE R的特點與各種針對性的調整,都是在克服前驅車在馬力、轉向、剎車,甚至是散熱等方面的天然劣勢。但這裏還是要説一句,前驅的“極限”也就在這裏了。就像那句台詞,“再快也是86”。對於思域TYPE R,或許也可以來一句“再快也是前驅”。

為什麼這麼説?首先在動力部分,單看思域TYPE R的馬力確實很能打,但它並沒有太多的“潛力”。這個潛力不是説的改裝,而是天然的桎梏。首先,TYPE R在官方量產的層面,其馬力基本就被鎖定在了300匹出頭。就算是各種魔改,其最大馬力也很難超過400匹。其實説400匹都有點“自欺欺人”了,因為即使是賽車級別的改裝,前驅結構下也就是這個水平而已。

想要進一步提升馬力,無非提升排量或者提升轉速。對於提升排量而言,基本可以等同於是要提升缸數。但對於前置前驅來説,提升缸數就等於“不可能”。那提升轉速總可以了吧?理論上説是可以的,但這種強行逆天改命的做法只會遭遇另一堵牆,那就是輪胎極限。只要車子還是向前加速,即使不討論彎道問題,在車輛極限起步的那一刻,前輪永遠都沒有辦法獲取最大的摩擦力。

這也是為什麼思域TYPE R在原廠狀態下仍然想盡辦法加寬輪胎的原因之一。但就算是考慮到改裝潛力,你把前輪加寬到295總是足夠誇張了吧,那你剎車的散熱還要不要?這就是一種最難受的情況,事倍功半的點天賦。至於説什麼大馬力基礎上前置前驅,這種就純粹屬於抬槓了。

至於老生常談的前輪做驅動輪,兩側半軸不對等,容易造成扭矩轉向,以及彎道極限低等等,就已經沒必要再展開了。我知道,前驅性能車可以優化懸架結構,還有差速器等等,我都知道,思域TYPE R也是這樣做的。但我也知道後驅不需要這些,或者説後驅用上之後,效果會更好。

寫在最後

那為什麼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還是會追捧思域TYPE R為代表的的前驅性能車呢?便宜確實是原因之一,在預計以CKD形式引入國內的基礎上,目前網傳的可能售價,也不過40多萬元。如果是考慮海外市場,那它確實是妥妥的“廉價情懷”。

但價格只解釋了“廉價”,並沒有解釋“情懷”。何況40多萬元只是相對便宜,真要掏出這麼多錢,其實國內大部分擁躉都是難有這個經濟能力的。然而本田思域的受眾範圍是很多車型難以比擬的,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有前驅性能車,BBA的同類車型受歡迎程度並沒有TYPE R高。

而正是因為作為更貼近大多數消費者的本田,捨得在思域這款車上進行“不計成本”的投入,使得TYPE R成為了情感與機械的碰撞結晶。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極限,並且能夠儘可能的貼近大多數人,這種追求超越了前驅的物理極限本身。所謂駕駛樂趣,其核心的註腳,不正是“樂趣”本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