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鄭州報業集團社長石大東講述“一個人的籃球隊”幕後感人故事,該故事製作的短視頻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封面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報道截圖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16歲英俊少年葉沙去世後,捐出了心臟、肝、肺、腎、眼角膜等器官,讓7位陌生人受益

2019年8月30日晚,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開幕式在北京水立方舉行。

開幕式上,一支名為“葉沙”的籃球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親自講述它的故事時,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國際巨星成龍哽咽了.....

此刻,我坐在電視機前靜靜地看着。當拍打籃球的光影人出現在舞台,“我是葉沙,葉沙的肺。我是葉沙,葉沙的胃。我是葉沙,葉沙的眼睛……”的聲音和籃球的拍打聲響徹球場的那一刻,我淚流滿面……彷彿看到那個生命定格在了16歲的少年葉沙,真的回來了!

從業24年,從一名普通記者,到成為一名擁有幾十億國有資產的黨報集團社長、董事長,我見證着中國報業24年的風雲變化,也經歷着鄭州這座城市24年的蝶變;我們共同策劃過無數新聞報道,也參與過各種國家級重要會議。

然而,新聞職業生涯中最讓我難忘的和心靈震撼的,是這個16歲少年葉沙的報道。世界上最動人的事是善良回應善良,世界上最温暖的愛是愛的延續和傳承。

一個人的籃球隊,成全的不僅僅是7個生命的延續,更是無邊的善和愛意的延續,更深遠意義和價值是他的善愛推動了整個中國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時光拉回到2017年4月27日,葉沙的離開很突然。這個年僅16歲的少年因為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醫院急救室後搶救無效去世,少年甚至沒來得及好好和父母話別,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拿到了一張葉沙生前的照片,看得出這是個英俊的孩子,濃黑的眉毛,眼睛不大卻很有靈氣,嘴角不經意地向上揚着。正處豆蔻年華的葉沙,性格外向,平時成績也很好,多次獲得考試優秀獎、單科王、優秀學生稱號。他酷愛打籃球,個子有一米八,生前的理想是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命運卻和這家人開了一個過分殘酷的玩笑,明明幾天前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突然間就不和自己説話了,温熱的身軀也漸漸冰冷。這對年輕的夫妻心痛得無法呼吸,只是趴在兒子的身體上一遍一遍地哭泣,呼喚。

隨後,父母做了一個慎重的決定,把葉沙的器官捐獻!長沙市紅十字會也介入進來,葉沙的生命在7位素不相識的人身上得以延續。這7個人有礦工,有剷車司機,有警官,有學生,最大的54歲,最小的只有14歲,這些人無一例外地因為葉沙的捐贈獲得重生。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計劃組織一場公益活動,得到葉沙父母的同意。他們找到其中五位受益人,問是否願意組一個籃球隊,這五個人都説,“葉沙生前那麼喜歡籃球,我們的生命是葉沙給予的,我們必須讓他的生命和夢想傳承下去,我們都是葉沙!”

我在網上看到這則公益消息,少年葉沙的重生震撼了我,我們立刻組成“冬呱視頻”葉沙專題報道團隊,派出記者採訪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詳細瞭解前後故事後,決定跟拍全程,製作一部新聞專題紀錄片。

我安排視頻採訪編導團隊分別前往北京、長沙、內蒙等地開展各項採訪工作,前前後後持續了四個月之久,我們終於等來了這支特別的籃球隊——葉沙隊。

2019年的1月,我們的編導團隊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中心的幫助下,跟隨“葉沙籃球隊”,走進WCBA的賽場,記錄下了他們幫助葉沙圓夢的温情時刻。作為媒體人,這是我們第一次和人體器官捐獻走得如此近,在葉沙球隊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這支籃球隊有自己的特殊球衣,每個人的球衣號碼,共同組成了一個日期:2017年4月27日。

這是葉沙離開他摯愛父母的日子。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編導團隊提前5天趕到呼和浩特,看到內蒙古籃協主席巴特爾在賽前為五人安排集訓,他們五個人高的高,矮的矮,老的老,少的少,一點點地從零學起,運球,傳球,扣籃......

集訓過程的活動量是平時的好幾倍,這五個人又是接受器官捐獻手術的病人,身體排異現象和體力狀況都不盡如人意。

但他們知道,這是葉沙的夢想。 當練到疲憊時,五隻手交握在一起,在訓練前,他們總是鼓勁兒般地大喊一聲——“葉沙!加油!

更為幸運的是,我們編導團隊突破各種釆訪難題,順利拿着攝像機走進了WCBA全明星賽賽場。

當這支特殊的籃球隊進場時,時任中國籃協主席的姚明起身,親臨現場,肅立向入場球隊致敬。

普通人站上專業籃球的賽場,本身就需要勇氣,他們即便站在籃筐底下投球,都很難得分。搞不清比賽規則,對罰球線也不是很清楚......

儘管如此,沒有一個人嘲笑他們,對手心甘情願地“放水”讓他們進球,但觀眾席上的人們反而報以一陣陣更熱烈的掌聲,不斷有人起立,吶喊聲裏挾着淚水:“葉沙隊,加油!葉沙隊,加油!”

和前方採訪編導團隊反覆溝通後,在剪輯葉沙這個故事時,我決定去掉了以往短視頻創作中常用的技巧手法,選擇用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讓故事的觀感更接近現場。讓器官捐獻的基層工作人員講述最初的困難,抽絲剝繭,用直白展示真實。

讓人們在真實中獲得心靈震撼,正是這種創作理念讓這個故事得以閃耀光芒。

我們把這次比賽拍成了短視頻專題《我捐了心肝肺腎眼角膜,他們幫我圓籃球夢》(片子簡稱“一個人的籃球隊”)。讓我沒有想到是,片子在網上炸開了。短短几天內,視頻專題片登上各大平台熱搜榜,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網和各行業大V轉發,截至目前,播放量超5000萬,用大愛震憾人心,用真誠打動了人心。

其實在中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約有30萬人,但每年器官移植的比例,卻僅為30:1,僅有約1萬人能等來移植的機會。葉沙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的普通人,激勵大家捐獻器官,救助他人,傳遞善愛。甚至有人在看完葉沙的故事後,立即簽了器官捐贈志願書。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更讓我充滿自豪的是,視頻專題被廣泛轉播後,中國器官公益捐獻中心的數字呈現幾何式上升;短片播放前,中國器官捐獻9年內是99.2萬人,播放之後,一個月就新增了11.2萬人志願登記器官捐獻,突破了100萬。截至11月28日,有效志願登記器官捐獻人員262.9萬餘人。 一個個數字的背後,是更多的人的生命得以延續!

我想,這個暖心的故事,讓更多的患者看到了希望的光。一個人平均可以捐獻3.5個器官,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故事播灑出多少新生的種子!正如有一些網友評論這樣寫道:“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人物釋放大能量,小故事彰顯大感動,小行動推動大捐獻。融合傳播時代,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形態和記錄方式,在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上,具有獨一無二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今年,這個短視頻專題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二等獎。

在寫這篇文章時,《少年的你》製片人找到鄭州報業集團,要將“一個人的籃球隊”故事拍攝成為電影,少年葉沙的大愛故事和中國器官捐獻走向大屏幕,讓生命的種子在中國大地健康生長,讓大愛故事傳遞給更多人,感動更多人加入這個公益事業。

唯有愛的流轉,能讓這個社會更美好。

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我們媒體人畢生要做的一件事情。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本文作者系2020年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石大東,也是《一個人籃球隊》的新聞總策劃

(該文刊發於《中國記者》2020年第12期,作者:鄭州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 石大東)

【來源:鄭州晚報鄭州客户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9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華社《中國記者》刊文: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