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些年嶄露頭角,社會各領域發展迅猛,GDP總量超過英法達到3.1萬億美元。但同美中強國相比,印度仍存在巨大差距,人均GDP僅2127美元。此外,印度國內矛盾重重,不僅面臨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有民族、宗教、社會等各種問題。國內問題頻發的印度卻自恃“南亞霸主”,謀求在國際舞台發揮特殊作用,在地緣政治中表現的越來越強硬。
曾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曾稱,“印度是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從1947年獨立後,吸收西方政治制度與文化的印度一直在走擴張道路,在地緣衝突中同巴基斯坦對抗,並通過武力入侵的方式吞併多個小國。雖然印度國內邦聯林立凝聚力有限,但在總理莫迪的帶領下,一盤散沙的印度變得越來越團結,民族也越來越自信。加上西方國家的認可,導致印度人愈發認為自己是世界強國,從未真正認清本來的定位。
為了謀求強國地位,印度在軍事領域大踏步邁進,研發出國產戰機、航母、坦克。在戰略武器領域,印度建造出“殲敵者”核潛艇,多次試射“烈火-5”遠程彈道導彈,構建出完善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除了這些,印度在太空領域發起衝刺,成功發射了“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此外,印度還進行了反衞星導彈測試,成為繼美俄中之後,世界上第4個具備摧毀衞星的國家。
未來大國之間的競爭必然是科技與人才的戰爭,走在經濟發展快車道上的印度同樣取得了不俗成就。目前,印度全國擁有1832個教育性科研機構和理工學院,每年大約培養7萬個計算機軟件專業人員。在美國的硅谷中,就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籍,可見其培養的人才有多麼多。反觀中國在跨國企業中擔任要職的人很少,這一點確實不及印度。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大國競爭的科技制高點,印度正在以越來越自信的腳步追趕向前。
近些年,印度憑藉現有的影響力,致力於在南亞塑造主導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南亞霸主”。在鞏固現有勢力範圍的基礎上,莫迪提出要建設一個更強大、自立、自信的印度,在國際社會獲得應有的地位。可見,未來的印度必然會秉承“大國戰略”方針,朝着更遠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