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兩級分化愈發嚴重,強者不強弱者更弱,還能堅挺多久
提起近期車圈中的重磅話題,無疑非成都車展莫屬。誠然,作為汽車行業的風向標,車展憑藉自帶熱搜的體質,不僅成為車企爭相“亮肌肉”的最好舞台,還為車主買車、聊車提供重要參考,影響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在今年特殊背景下,成都車展先於北京車展舉行,其意義不言而喻。
從參展規模來看,今年的成都車展共有120餘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1500輛車型參展,足以令媒體、車主大飽眼福。但是,與以上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造車新勢力僅有5家車企參與展覽,相較於2019年出現了進一步“縮水”。
競爭加劇,危機前所未有
如果説疫情對國內汽車行業造成“重創”的話,那新能源汽車行業無疑則受到了“內傷”,無論是從進一步回暖的6月份,還是上半年銷量來看,均暴露出這一不爭的事實。
相較而言,6月新能源市場的銷量僅為8.3萬輛,同比下降為38.8%,發展勢頭明顯弱於其他各細分市場。客觀來講,除了疫情影響車主購車熱情以外,油價下跌、交付緩慢、Model 3入侵等因素也會影響車主的購車選擇,然而,在疫情過後的“紅利期”中,造車新勢力回暖緩慢的狀態,難免令人捏了一把汗。
總結來説,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表現不佳,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而隨着市場的縮小,造車新勢力的銷量受到了重大沖擊。此外,隨着上半年有關欠薪、停產等消息的頻頻爆出,造車新勢力的整體發展增添了一絲陰霾。“比起賺錢,活下來更重要”,這句網友對於2020年目標的調侃,同樣也是造車新勢力現狀的真實寫照。
兩極分化,依然不容懈怠
自2014年造車新勢力大量湧現至今,已經過去了6個年頭,而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時間內,各大造車新勢力先後推出量產車型,其產品也受到了市場的檢驗。毫無疑問,相較於車企的PPT,如今的銷量情況更能説明一切。
結語:實話實説,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冠以“造車新勢力”的車型都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位於榜首的十款車型銷量總和,甚至還不及軒逸頂峯時期單月銷量高,難免頗為諷刺。造車新勢力想要真正與傳統燃油車企同台競技,依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從另一方面來看,諸如海馬、眾泰等曾年銷數十萬輛的傳統燃油車企,如今已岌岌可危,而造車新勢力上半年普遍三、四位數的成績,無疑距盈利、甚至説是“活下去”有着較遠距離。特別是在“強者不強,弱者更弱”的局面下,造車新勢力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其是否還能挺得住?如今成為不得不慎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