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你家孩子找不着工作?應試教育錯失孩子才能

  30年後你家孩子找不着工作?

  清華附小小學生在用大數據分析蘇軾了,你的孩子在幹什麼

  文/閆肖鋒

  中國新聞週刊學術召集人,趨勢觀察家,著有《少數派》《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這樣“深沉”的題目是出自清華附小六年級小學生之手。其實,這位同學被譽為“史上最強小學生”的作業,家長的輔助“功不可沒”,大家不必促急。

  我們倒應該反思一下,應試教育錯失了你家孩子的才能。

30年後你家孩子找不着工作?應試教育錯失孩子才能

  資料圖:南京火瓦巷小學的孩子們在用環保材料親手製作的火箭模型前歡呼。中新社發 泱波 攝

  在北京,很多學校早就脱離了機械式、填鴨式的教學,給孩子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北京十一中甚至讓學生有選修課程、選擇老師的權利。人大附中的學生們則自發組成世界名著研讀小組。清華附小則倡導的是“1+X課程”,這個X的範圍可包括健美操班、合唱團、足球隊等――我想,只有沒有升學壓力的北京的某些學校才有資格講究素質教育吧。

  人人都説素質教育好,唯有分數忘不了。前段時間,北京曾發文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禁令。一些幼兒園、學前班為對接重點小學直接把語數英課程加碼給孩子,這背後就是未來的升學壓力。

  當然,像清華附小這樣的強調素質教育只是少數重點學校,越是重點越不擔心升學,越能放開了讓學生髮展興趣偏好。據稱,清華附小的小課題研究是從孩子們一年級就開始了。

  至於“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這類研究,在歐美等許多國家的學校也早被廣泛採用,這叫做項目式學習法。像“從文藝復興畫像的表情看時代的變遷”這類課題,都是看學生的素材收集與分析能力,並沒有所謂對錯之分的。我美國同學在微信朋友圈曬過他女兒小學時的一道題:早晨一個杯子裝滿水,到下午放學只剩下一部分了,問這是什麼現象。其實答案可以是五花八門的,甚至包括“被偷溜進來的浣熊喝了”這類答案。

  凡試題必有對錯,必有標準答案,這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否則,應試教育怎麼刷人呢?這背後是中產階層晉級賽的預演。

  2017年,某個上海民辦中小學面談家長要求測智商題曾引發熱議。“愧對小女,愧對列祖列宗啊!”有家長拿到“問卷”(其實是智商測試)後大呼悲催。這似乎成了某些名校的慣例:用智商題篩選家長,認為聰明的家長必然孩子也不錯。

  上海小升初“考家長”説明什麼?這個現象的真命題是一次社會階層的提前劃分。小升初就是一次社會階層的提前劃分,要麼是按學區房(即資本)來劃分,要麼是按社會關係(即權力)來劃分,再來就是按照智商劃分了,早早地把孩子劃分出三六九等。畢竟名校資源緊缺嘛。

  學校説:“沒辦法,不然我們這裏擠破頭了。”家長説:“牛娃和青娃就隔着一個打雞血的親媽!”大家知道什麼叫“牛娃”嗎?就是小學霸,就是升級打怪的能手。家長的邏輯就是:擠破頭也要上名校。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會階層滑落……

  我們把應試教育説得一無是處,其實,中國的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否則不會有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經濟起飛,一是勤勞節儉儲蓄率高,可用於大量投資和建設;二是基礎教育水平遠超印度等國,中國人學什麼會什麼,甚至讓西方的“老師”沒飯吃。中國的家電產業全面實現進口替代就是個鮮活的例子。但只懂做題是不夠的,還要立題和破題,以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提倡能力教育、素質教育,就是因為人工智能今天將取代機械式的作業,明天就取代機械式的職業。未來人工智能做題比你還快,讓我們的教育體系措手不及。

  馬雲最近告誡説,就憑現行教育,30年後你家孩子找不着工作。他的意思是,中國的教育能適應未來AI時代的競爭嗎?將來你的孩子能沉着應對這個迅速迭代的世界嗎?清華附小小學生在用大數據分析蘇軾了,你的孩子在幹什麼?

  今天的教育,就是這個國家明天的經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9 字。

轉載請註明: 30年後你家孩子找不着工作?應試教育錯失孩子才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