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
2.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周易》
譯:君子説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3.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周易》
譯:君子知道隱微的開始,也知道事態的彰顯;也知道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這樣的君子才是萬眾所敬仰的人物。
4.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周易》
譯:道德高尚的人,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討好;與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輕慢高傲。
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譯: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
6.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着,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7.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
譯: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8.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
——《尚書》
譯:(人要有九德)寬厚而莊重,温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9.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商書·伊訓》
解釋: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約束唯恐不夠。
1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譯:廣泛地學習,深入地追問,周密地思索,明確地判別,切實地踐行。
1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
譯: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12.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禮記·祭義》
譯:自己不説出惡言, 別人的忿語就不會返回到自身上來。你若以惡語傷人,他人也會以惡語相加。
1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1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1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1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1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2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譯:過去的種種錯就錯了,追悔已來不及,但將來的一切還是可以預料,還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發展。
21.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説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2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2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2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25.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6.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孟子》
譯:為人正直坦蕩,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不做任何有愧於人的事。
27.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2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3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這樣。
31.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
——《孟子》
譯: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2.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
譯:人的毛病,在於喜歡教導別人,做別人的老師。喜歡教導別人的人,又往往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確,一副高高在上的氣魄。
3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35.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36.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38.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莊子》
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
39.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囱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40.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呂氏春秋》
譯:事從心出,心隨欲來,如果不從心欲的細微處觀察事物,我們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騙。縱橫古今中外,詳細考察事情的成敗得失。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事情的發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4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43.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44.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4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史記》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4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4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4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裏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49.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穫,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穫。
50.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
——《後漢書·王符傳》
譯文: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周易》
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
2.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周易》
譯:君子説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3.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周易》
譯:君子知道隱微的開始,也知道事態的彰顯;也知道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這樣的君子才是萬眾所敬仰的人物。
4.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周易》
譯:道德高尚的人,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討好;與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輕慢高傲。
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譯: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
6.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着,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7.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
譯: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8.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
——《尚書》
譯:(人要有九德)寬厚而莊重,温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9.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尚書·商書·伊訓》
解釋: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約束唯恐不夠。
1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譯:廣泛地學習,深入地追問,周密地思索,明確地判別,切實地踐行。
1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
譯: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12.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禮記·祭義》
譯:自己不説出惡言, 別人的忿語就不會返回到自身上來。你若以惡語傷人,他人也會以惡語相加。
1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1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1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1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1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2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譯:過去的種種錯就錯了,追悔已來不及,但將來的一切還是可以預料,還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發展。
21.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説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2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2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2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25.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6.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孟子》
譯:為人正直坦蕩,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不做任何有愧於人的事。
27.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2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3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這樣。
31.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
——《孟子》
譯: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2.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
譯:人的毛病,在於喜歡教導別人,做別人的老師。喜歡教導別人的人,又往往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確,一副高高在上的氣魄。
3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35.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36.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38.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莊子》
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
39.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囱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40.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呂氏春秋》
譯:事從心出,心隨欲來,如果不從心欲的細微處觀察事物,我們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騙。縱橫古今中外,詳細考察事情的成敗得失。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事情的發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4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43.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44.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4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