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外”美籍教授潘維廉:對中國未來發展更有信心
老潘(左二)手持自拍杆暢遊漳州古城,瞭解古城歷史文化、建築特色、民俗風情。 龔雯 攝
中新網漳州8月30日電 (龔雯)“如今,福建漳州這片土地上煥發着活力。”“不見外”的老潘3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感嘆這裏變化很大。
25日,老潘開啓他為期4天的“老外看漳州行”活動。期間,他深入走訪漳州各縣市區,一路興致盎然,舉着自拍杆拍攝,一邊瞭解一邊推介鄉村振興、漳台交流、工業發展和文化建設成果等方面內容。
老潘深入走訪漳州各縣市區,一路興致盎然,舉着自拍杆拍攝。 葉舜祺 攝
“別叫我老外,我是‘老內’。”這位64歲仍不失風趣的老潘就是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他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中國高校最早引進的MBA課程外籍教師之一。
1988年舉家來到廈門的30多年裏,潘維廉先後獲得福建省榮譽公民、中國政府“友誼獎”、“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等榮譽。他兩次開啓走遍中國之行,關注中國脱貧奔小康,向世界介紹中國,還曾助力廈門、泉州以及上海松江區等地獲得國際花園城市金獎。
老潘走進平和,瞭解蜜柚產業。 賴和勇 攝
説起他的“不見外”,源自他於2018年出版《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一書中、英文版,通過30年來寫給美國家人朋友的私人信件,以一位外國人的獨特視角,記錄和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經濟建設創新多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讓我驚訝。欣慰的是,去年重啓走遍中國之行以來,我在中國的每個省份都看到了類似的成功。”潘維廉説。
老潘走進村民家中,傾聽脱貧致富故事。 葉舜祺 攝
老潘的中國緣延伸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回憶道,最初作為空軍被派到台灣,就十分好奇大陸的模樣,後來與在台灣結緣的美國妻子一起來到大陸。現在的老潘能説上幾句閩南語,鍾情於古早美食、功夫茶。
如今,老潘探尋中國步履不停、書寫未止。他表示,要看到中國是如何實現2020年的目標,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讓中國經驗幫助到更多國家。
重訪作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台灣文化主要發祥地,毗鄰廈門的漳州,潘維廉説,“自1989年第一次來到漳州,這裏的歷史文化和氛圍就十分吸引我,有種‘老朋友’的感覺。”
老潘走進台資企業,與台商互動交流。 葉舜祺 攝
覽夜景、遊海島、觀土樓,“打卡”漳州南湖生態園發呆階梯,在漳州古城感受紅磚騎樓與“非遺”文化魅力,在林語堂紀念館拿天寶香蕉充作煙斗模仿“偶像”林語堂,在官畲村與畲族姑娘跳竹竿舞、對歌……
老潘十足體驗了漳州風情,“這裏的夜色更美了,文化也變得更加濃厚了。”
他對漳州的脱貧致富故事更是深有感觸。畲族村落官畲村從土房民居建設成“七彩官畲”,休閒旅遊產業旺,老潘在朋友圈寫道,“少數民族十年前窮,今天賺得比教授還多了!”擁有柚海“布達拉宮”美景的平和縣高寨村成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老潘與村民話起家常,算了一筆“收入賬”。
老潘走進華安二宜樓,體驗土樓文化。 葉舜祺 攝
“特別是6年前處於貧困的詔安縣西梧村,如今當地收入增加近5倍,村民們所住的美麗家園有天然氣,電線在地下,垃圾高科技處理。這個濱海漁村從前成堆的廢棄貝殼,今被加工成高科技材料,銷往世界各地。”老潘如是説。
“用精確的措施實現國家和人民的共同目標,以環保、和諧的方式建設中國,讓我看到成果。”潘維廉説,除物質建設外,人們的精神變化更令他感動:都為中國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和自豪,且積極參與其中。
老潘在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看到《大鬧天宮》海報,不忘幽默,擺好姿勢和美猴王來一張合照。 葉舜祺 攝
這份感動還來自於拜訪一位曾家庭貧困的婦女。潘維廉轉述道:16年前,她在詔安一個貧窮的村莊嫁給了一個非常貧窮的男人,親戚勸她最好別後悔。當我問她“你後悔嗎?”她笑了,看着她美麗的三層磚房,和正在玩玩具的兩個兒子,並説“沒有遺憾!”
潘維廉表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希望對中國歷史做更多研究,幫助自己更好地瞭解中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