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十五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現在,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中國的銀元種類在短短的100多年曆史中達600多種。較有代表性的品種有光緒元寶、宣統元寶、大清銀幣、袁頭銀幣、孫頭銀幣及黎元洪、徐世昌、曹錕、段祺瑞等紀念幣和中國蘇維埃幣銀幣。晚清銀幣以光緒幣為代表,“光緒元寶”的正面鐫有“光緒元寶”,字下為“庫平七錢二分”,中間有小滿文,背面為盤龍,但各省製造的大小並不統一,收藏市場上價格相去甚遠。其中比較珍貴的品種在香港拍賣市場上拍到數千美元。古玩世界
一、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明萬曆年間),銀元流入中國。
三、乾隆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十三年(1887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四、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於3月間公佈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規定每單位銀幣的總重量為26格蘭姆,約合庫平六錢九分七釐,成色為90%。當年鑄成了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於所鑄數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先後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系列硬幣,其中也有銀元。
五、袁大頭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六、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28年國民政府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15條,確定“本位幣:銀幣一圓”,“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一圓銀幣總重量為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1929年4月10日,又頒佈了《中央造幣廠組織章程》,在上海籌設中央造幣廠,鼓鑄銀元。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定每枚銀元總重量為26.6971克,含銀96%、銅2.5%及其他,純銀重23.493448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到1935年止,共鑄發13億多枚。
銀元是一種使用較多的金屬貨幣。在銀本位制的國家中,為了便於流通和計價,大量鑄造銀幣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銀元起源於外國,所以在中國又名叫“洋錢”、“洋細”、“番餅”。在16世紀時,西班牙銀元首先流入我國,後來是墨西哥銀元,嗣後英、日、美、法、俄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銀元亦伴隨着武裝入侵流入我國,充斥市場,為經濟掠奪服務。因此,有一個時期市場上流通的銀元都是外國銀元,後來我國地方和私人也逐漸仿照外國銀元鑄造少量銀元在國內流通。
古北水鎮之所以這麼叫,它的含義真可以把名字分開來看。
古,古色古香的建築,獨特的京式小院風格,不再是地勢平緩,更加凸顯的是層次分明,有高低不同的視覺效果。
北,北倚司馬台長城,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世界文化遺產,山勢奇、特、險著稱於世,晚上看長城的夜景也是一種美妙。
水,隨處可見的是小橋流水人家般倚水而建的客棧;讓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噴泉,依靠技術解決的直飲水,不再擔心喝水質量。
鎮,仔細駐足你會慢慢發現這裏的大到一兩天時間都沒法完全逛遍,在這裏住上幾天你會有愛上這個鎮的衝動。在這裏有景點讓你去了解,有主題獨家酒店、高規格的精品酒店、還有會風格多樣的民宿,同時會有各類特色美食,娛樂設施、購物體驗、兒童樂園,不管你是情侶遊還是親子游,哪怕是個人遊,你都會享受到旅行的愉快。
(2017-10-24)
聖光的對立面是暗影,他們都是宇宙中本來就存在的一股力量,是意識形態的高度表現方式。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就是我們所説的精神力。在魔獸世界裏,精神力是牧師回藍的重要手段,精神力越高,戰鬥回藍就越多。還記得熱情冥想耳環嗎,是一件把精神力發揮到極致的極品,配合心靈專注,簡直逆天了。關於聖光的由來説法很多,有人認為是納魯從宇宙中給人類帶來這種力量,但是我們研究歷史後發現,早在納魯來到艾澤拉斯之前,人類其實就已經擁有了掌握聖光的能力。這其中都和一個人有着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阿隆索斯·法奧。
阿隆索斯·法奧是人類王國享譽盛名的大主教,他的信徒遍佈整個東部大陸(卡利姆多的部落在60級是沒有聖騎士的)。他是安度因洛薩的好友,聖騎士職業和白銀之手騎士團的創建者。可是奇怪的事情就在這裏,法奧的職業是牧師,卻是聖騎士的開山立派祖師,於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聖騎士和牧師都是通過掌握聖能來伏妖降魔的。但是牧師很早就擁有光明和暗影兩種形態,比如天賦上,裝備上(祈福-咒詛)。那麼聖騎士有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回想灰燼使者,太陽之井的穆魯,都是聖光與暗影轉換的最好例子。在最新的阿古斯過場動畫裏,圖拉揚的夫人奧蕾莉亞黑化成虛空大姐頭也再次證明光與影是可以轉換的。於是法奧是烏瑟爾、弗丁、圖拉揚等人的師傅這一點無可厚非。
既然我們在本文中的目的是探討聖光的來源,那麼問題就再一次被深入,法奧的師傅又是誰呢?這一點上,官方並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法奧的一些事蹟來推斷,比如他創建了一個聖騎士的團體叫白銀之手。可見他對白銀之手有着無限的憧憬和尊重,不然是不會用這麼一個名字的。那麼自然而然,我們就會繼續問到白銀之手是什麼,為什麼法奧要使用這個名字。根據魔獸的正史,白銀之手又叫提爾之手,是提爾在與邪惡勢力的戰鬥中損失了一隻手之後,用白銀製造的一個假肢。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英雄,把提爾之手作為了一個地名(60年代一個精英怪的聚集地,可以掉落十字軍附魔圖紙),提瑞斯法林地據説也是為了紀念提爾命名的。
提爾何許人物也?它是泰坦留守在艾澤拉斯的僕人,作為秩序守護者,負責維護艾澤拉斯世界的和平。手執聖光的提爾為泰坦消滅了無數的敵人,包括許多古神的爪牙和元素領主。在泰坦離開之後,提爾又幫助五色巨龍消除了迦拉克隆等威脅,提爾就是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掉一隻手臂的。有人疑問説,泰坦使用的不是奧術魔法嗎,但聖光作為宇宙中的一種通用魔法,泰坦又怎能不會使用呢,更何況他的僕人。
所以法奧就是從提爾的事蹟或者遺物中領悟到聖光的,作為第一個悟道者,可以説法奧並沒有嚴格的師父,就像達摩祖師領悟佛法的過程,一切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
(2017-10-18)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下面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下這些重陽節民俗。
中式家商城-重陽節活動
一、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二、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農曆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四、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五、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在這些民俗之外,不同地區的習俗也各不相同。下面來看看其他地方比較有特色的重陽習俗。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説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説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説:“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延伸閲讀:重陽節的來歷與起源
重陽節的來歷 :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着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户户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裏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着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説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説,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説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關注中式家,中式家商城帶你玩轉九九重陽
緬甸花梨多功能棋盤
(2017-10-21)
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是由英國製造的,1893年10月,英國海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魚雷艇驅逐艦“哈沃克”號,其排水量為240噸,長54.8米,寬5.48米,蒸汽機功率為3500~4000馬力,航速可達27節,裝備有一座76毫米炮和3座47毫米炮,還可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
19世紀末,魚雷或者最早的杆雷應運而生,杆雷是在艇首安裝一根捆有炸藥的長杆,並以此靠近敵艦引爆的作戰兵器,後被魚雷所取代,我國的北洋水師曾經裝備過杆雷,而之後的魚雷,則是一種真正的水中兵器,它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用於攻擊敵方水面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它的發明也是由自杆雷: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杆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能投入使用,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鑑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魚雷配裝於小艇,就被稱為魚雷艇,魚雷艇也成為了當時海軍兵器中以小搏大的一種特殊武器,為了對付魚雷艇,工程師們設想建造一種能反魚雷艇的新型艦艇。這種艦艇要比魚雷艇大,能裝幾門小口徑速射炮,速度要比魚雷艇快,同時還能發射魚雷。這樣,當敵方的魚雷艇向己方大型艦艇發起攻擊時,這種新型艦艇能追捕來襲的敵方魚雷艇,並用火炮摧毀它,保護己方的大艦,同時也可用自備的魚雷攻擊敵方的大型艦艇。這種攻防兼備的新型的“魚雷艇捕捉艦”就是當時驅逐艦的前身。 1887年,英國人第一次建成了一種這樣的新型艦艇,並立即加入海軍服役,以應付來自法、俄兩國數量眾多的魚雷艇的威脅。1892年,英國海軍又建造了4艘類似的艦艇,並正式稱之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為“驅逐艦”,這標誌着驅逐艦歷史的開始。
而新中國最早的驅逐艦則是從蘇聯引進的,因為當時主要採用魚雷,所以也稱為雷擊艦,中國總共引進了蘇聯四艘自豪級驅逐艦,當時被稱為四大金剛,而新中國的驅逐艦歷史也正是自此翻開了新的篇章,此後中國自行研製了051型導彈驅逐艦,這也是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它也是為洲際導彈全程測試工程即718工程而大批建造的首批導彈驅逐艦,1980年中國成功實施了洲際導彈全程發射測試,051型導彈驅逐艦為測試的順利進行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