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英國來説麻煩不斷,而且麻煩還不小。
英國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無需多説,連首相約翰遜都坦言這對英國是一場“災難”。疫情還掐斷了英國經濟的“約翰遜景氣”。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今年第一季度GDP比前一季度下滑2.2%,4月份英國經濟暴跌20.4%,是有記錄以來單月最大跌幅,其萎縮幅度是2008年至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下降幅度的3倍。英國央行此前預估,今年英國經濟可能將萎縮14%,創下逾30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在國際方面,英歐談判仍陷僵局,依然有“硬脱歐”的風險。連過往對英國態度温和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趨於強硬,“英國必須承受與歐盟關係減弱的後果”,這讓英國有些措手不及。涉及勞工、環保等標準的“公平競爭”、有關金融業務的“等效監管”議題仍然沒有協議,倫敦金融城的地位依舊懸而未決。特朗普治下的美國鼓勵英國脱歐,更多是出於拆散歐盟的心機,希望多個“跟班”而已;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曙光未見,英國註定難討便宜,英美“特殊關係”名實難副。事實上,連英國人自己都對英國所處的內外局勢有所擔憂。《衞報》分析稱“全球英國只是幻覺”。這個昔日“日不落”國家的確到了該做出抉擇的“十字路口”。
在暗流湧動中,無論是出於經濟利益還是國際形勢,加強中英關係都應當是“全球英國”應有之義。強化與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研合作,無疑也符合最近出爐“約翰遜新政”的“建設、建設、建設”方向。卻無奈,英國各派勢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想盡辦法撈取政治資本。外交大臣拉布、內政大臣帕特爾,做過人權律師的工黨領袖斯塔默,以及抵制移民的保守黨強硬派後座議員,都與約翰遜有着大大小小的分歧,使英國對華政策未能擺脱殖民時代的意識遺產,呈現出持續的“糾結”,近來頻頻在華為5G和香港問題上對中國説三道四。
看着英國頗有點“江河日下”的國勢、“煢煢孑立”的身影和“四面出擊”的外交,人們不禁要問:英國要做什麼?英國向何處去?
顯然,面對綜合國力下滑的事實,英國亟需堅守實用外交的理念,以國家利益為重。在脱歐與疫情的雙重衝擊下,英國迫切需要提振經濟表現、創造就業崗位。對於第三產業佔主導,以金融、文化產業聞名於世的英國來説,投身波詭雲譎的大國博弈、充當超級大國的馬前卒、不願拋卻殖民時代的舊夢,絕不是明智之舉。相反,憑藉其經濟體量與開放的文化心態,扮演自由貿易“橋頭堡”,吸引各路資本與技術才是英國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正如19世紀保守黨領袖迪斯雷利所言“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保守黨自卡梅倫執政以來,尤其是約翰遜上任以來,主動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展開自貿談判、成為亞投行創始國、制定“全球關税”政策等等,均展示出了英國拒絕封閉、走向全球的戰略眼光。面對反覆無常的盟友美國,英國政府一方面在美國施壓的國際議題上喊喊口號,維持“英美特殊關係”;另一方面在自由貿易、氣候變化、伊核問題、數字税等國際議題上不屈從於美國的施壓,疫情中注資世衞組織更是與美國相背而行。此前面對中國,英國政府尚能擺出務實的態度,亞投行、滬倫通,中英合作成果不負“黃金時代”之名,符合英國的利益。當此內外交困、英美英歐齟齬不斷、討價還價之際,英國更需堅持此前開放的全球視野與積極的對華態度,擺脱舊有殖民大國心態的“負資產”,與中國展開對話與合作。
工業革命、自由貿易、實用外交是英國數百年長盛不衰的法寶,而今國際社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英國能否恪守自由貿易的承諾,遵循國家利益的準繩,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全球化發展新路?對於首相約翰遜及其領導的內閣來説,能否維持戰略定力和展現政治智慧,準確把握英國的國內矛盾與國際角色,從全局性戰略視角和英國長遠利益考量出發?讓我們“聽其言、觀其行”,對英國這位中國的“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拭目以待。(作者分別是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