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自衞反擊戰,解放軍如果沒撤軍,結局你可能想不到
1962年6月起,中印邊界自衞反擊戰爆發。解放軍克服惡劣高原天氣和地形,以摧枯拉朽之勢將狂妄的印軍打的落荒而逃。
在印度看來,解放軍繼續前進將是一馬平川,拿下印度首都新德里指日可待。印度全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政府部門和一些有錢人已經開始準備向南逃亡了。
不過,中國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像戰前計劃的那樣,僅僅是為了給狂妄的印度政府,侵我領土的一次有力還擊。戰後,解放軍不但釋放了全部印軍俘虜和裝備,還撤回到了戰前的雙方實際控制線。
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解放軍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從死傷結果來看,這場自衞反擊戰中國無疑是勝利的一方。
但是從引發戰爭的領土控制來看,似乎我們又虧了,因為我們打勝了反而後退到戰前水平,印度打敗了卻獲得了實際的好處。中國贏得了“面子”,印度贏得了“裏子”。
對於這樣的結果,作為現代的很多人當然不能理解,但歷史九點半一直強調,任何歷史事件都要放到當時的背景中去看,不能僅僅以當下來否定當時。
好吧,那我們來看看這場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中國勝利後,假設解放軍沒有撤兵,而是順利收復了所有領土並派兵駐紮,那麼結局會是怎樣呢?
首先,就是要看能不能守得住。可以毫不誇張的説,以當時的條件90%的可能是守不住。戰爭打的是後勤保障,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中國人都懂的道理。後勤跟不上,前期打的再好,一旦斷頓了,就等着挨反擊。
當時,解放軍的背後是雪山密林,交通極為不便,戰前物資都是準備了好久才運上去的。而反觀印度,背後就是平原,物資運輸方便的多。在解放軍供應不上的情況下,印度可以短時間內重新組織武裝,再反撲我軍就是凶多吉少了。
再者,印度反撲,在解放軍得不到補給的情況下,結果可想而知,就算不打圍困到你彈盡糧絕,你又能怎樣?這個時候恐怕連勝利者的“面子”都沒有了。
我軍打贏了又撤軍,雖然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這樣做也有幾個好處:
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這句話是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説過的,用來解釋中印自衞反擊戰我軍後撤,再合適不過了。
1947年3月,胡宗南20萬大軍圍剿延安,中央決定暫時放棄延安,以避敵人鋒芒。對此,很多將士不解,認為這是逃跑,應該留在延安堅決抵抗。面對這樣的聲音,毛主席曾説:“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什麼意思呢?就是明知力量懸殊,還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一畝三分地,這是匹夫之勇,到頭來人都死光了,要地還有何用。同理,只要人能保留下來,即使當下失去的土地,也有重新拿回來的一天。
把毛主席這句話放到中印戰爭上是不是一樣呢?解放軍如果沒撤,看似很解氣,但結果很可能是被一鍋端,收復的土地又要被反噬,而且人也要犧牲,豈非得不償失?
二、從國際上看,我們又能樹立良好印象。當時新中國成立也才10餘年,需要國際影響與合作。我們打勝了卻撤軍,這也是一種對外姿態,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我們不想打,都是印度逼得。
三、在歷史九點半看來,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給印度軍人和國民留下失敗者的陰影。我們及時回撤,解放軍在戰鬥上至少就是沒有敗的,是打的印度軍人如喪家之犬的。這種來自勝利者的威懾,説實話,影響是極深的,就像朝鮮戰爭對美軍的震懾一樣。
這種勝利者的威懾至少能讓印度人,此後再想搞小動作之前就得好好掂量下了。毛主席也曾説,中印邊界自衞反擊戰,可保10年邊境和平。現在看來,維持了幾十年。
假如我們當時沒撤,印度反撲,而我們又守不住,那結果又會是怎樣呢?印度人對解放軍的武力忌憚和心理陰影,絕對一掃而光,甚至會以為首戰我輸了,那是我沒準備好,你看現在我不是打贏你了?
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會更加爆棚,可能很快就忘記了被暴揍的痛,又要隔三差五的來給你使絆子了。本來當時的條件,我們在西藏的後勤運輸就極為困難,要是印度再天天這樣來給你搗亂,精力都被吸引過去,還談何發展?
所以説,1962年的中印自衞反擊戰,我軍打勝了給了印度一個警告,以後別太狂妄了;而後及時回撤,也是完全正確的一次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