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報告:國家重點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國家重點園區創新監測報告2016》:
國家重點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作者:本報記者 楊舒
近日,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園區創新監測報告2016》。國家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我國重要的創新密集區,對其進行創新活動監測是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重點園區創新監測報告2016》基於2014年―2015年統計數據,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對國家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新能力進行了監測。
資料圖:山東核電科技館。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1.國家高新區成為創新發展、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先導
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在創新驅動發展、轉型升級中發揮了引領作用,是我國推動“雙創”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主要的戰略力量。
一是在穩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高新區依然在高基數上保持了較高增長,“十二五”期間,146家國家高新區實現年均增長17.4%,其中有18家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16年,納入統計的146家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比重達11.8%,其中42家高新區的園區生產總值佔所在城市GDP比重超過20%,22家超過30%,10家超過50%;實繳税費佔全國税收收入(130354億元)的12.0%;出口總額佔全國外貿出口(貨物及服務出口156648億元)的比重為18.6%;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3%。國家高新區的規模經濟總量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二是已成為中國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國家高新區集聚了4.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全國高企數量的39.4%;國內外上市企業1400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近3800家;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於國家高新區,全國131家獨角獸企業中有104家在高新區;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404家,超1000億元的企業10家。形成了以中關村、張江、深圳、杭州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高地,誕生了一批以聯想、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三是已成為中國推動“雙創”的核心載體。國家高新區是全國創新資源最密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強度最大、創新成果最豐碩的區域。全國經備案的眾創空間40.5%在國家高新區內。2016年國家高新區新增註冊企業達到28.2萬家。高新區內企業R&D經費支出達5379.9億元,佔全國企業的44.3%,全部研發投入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13%,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倍。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219.3件,是全國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9.6倍。技術合同成交額3051.7億元,佔全國26.8%。吸納1805.9萬從業者,其中54.8%為大專以上學歷。
四是已成為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平台。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高新區開始建設海外孵化器、海外產業園,探索產能合作、技術溢出和成熟模式形成國際輻射。
五是在引領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方面作用凸顯。堅持產城融合發展,各地依託高新區建設了一批產業科技新城,比如蘇州工業園、成都高新區等都是其中的典範。
2.國家農業科技園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4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創新途徑日益豐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集成示範與輻射帶動效益持續提升,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以及推進城鄉一體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一是創新投入不斷加大,建設了一大批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平台。園區通過整合國家財政、地方財政、科研單位和企業等資源,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校企共建研發中心、農產品檢測檢驗和農產品電商平台等創新載體,以平台集聚資金、技術和人才,提升園區創新能力。2014年全年園區投資總額1119億元,科研經費投入91.5億元,擁有研發中心數1807個,其中省部級研發中心726個,研發人員數量超過5.4萬人,一大批研發平台的建設大幅提升了園區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孵化培育能力不斷增強,培育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企業。園區圍繞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園區+公司+農户”、“園區+龍頭企業+示範基地+家庭農場”等多種模式,構建了完善的技術諮詢、信息交流、科技培訓、金融服務、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體系,成功引進、孵化培育了一大批現代農業科技企業。截至2014年底,園區引進培育企業總數7445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71家,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588家,農業上市公司61家,當年在孵企業1144家、畢業企業491家、新增孵化企業369家,園區“造血”功能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三是創新產出日益增多,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園區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提升園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園區通過領辦、創辦、協辦農業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織,構建服務體系,帶動了生物育種、農機裝備、農產品深加工、農業信息服務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效地推動了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截至2014年底,園區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植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308項,取得知識產權數4230項,其中專利授權2074項,同比增長150%;超過20家園區擁有地理標識產品,園區擁有品牌1866個;園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5378億元,其中,二三產業產值總和佔總產值的83%,實現了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數量和質量的雙贏。
四是集成示範效益顯著,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園區不斷加強核心區與示範基地的合作,充分發揮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園區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的推廣力度,通過星火基地、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專家大院、科技超市、農技110等多種方式,使園區成為培訓農民科學種養的課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生實習的基地,科技成果轉移、推廣、使用的試驗田。截至2014年底,園區核心區平均建設面積約2400畝,示範區平均建成面積為68000畝。示範基地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施數量4230項,開展培訓2.55萬次,帶動當地農户人數545萬人,農户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9718元,超過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9.2%。園區的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在示範基地得到放大和提升。
五是建設模式不斷優化,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園區立足區域農業基礎優勢,以產業集聚人氣和生產要素,園區在帶動農業農村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發揮示範作用,構築了“宜居、宜業、宜遊”和“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園城鎮村融合發展格局。如武漢農業科技園區融合高端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聚集高端創新創業要素,打造了都市現代農業園區典範;楊凌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通過探索現代農業模式與機制,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向規模化和產業化轉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6年位居陝西第一,為就地城鎮化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創出了可複製的現代農業發展“楊凌模式”。
3.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將以現有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為基礎,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樣板。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科技部等部門聯合推動的一項地方可持續發展試點示範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立實驗區189個,分佈在全國31個省(區、市)。實驗區建設通過新發展理念宣傳推廣、制度和管理創新以及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積極探索地域可持續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國內的普及。創建初期,基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實驗區工作提出了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這一理念不僅當時在國內是先進的,與國際上發展理念的創新也是同步的。正是這種前瞻性的探索,為我國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鄭重承諾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了理論儲備與實踐基礎。環境與發展大會後,特別是我國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以來,我國通過在實驗區廣泛開展宣傳培訓等活動,使地方幹部和公眾很快了解和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之中。
二是在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實驗區工作沒有采用靠財政撥款搞實驗、靠政策優惠搞開發的方式,而是採用技術推廣應用和制度改革創新這兩個手段開展工作,探索出了“政府組織、專家指導、企業支持、公眾參與”的合作共建機制,實驗區的許多發展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例如,2015年實驗區人均GDP是7532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1%,比全國平均值低1/4;城鄉收入比為2.15∶1,明顯低於全國平均值2.73∶1;實驗區人均預期壽命為77.85歲,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1歲。實驗區還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地域可持續發展模式,如美麗鄉村建設的浙江安吉模式、大病再保險的江蘇太倉模式等。一些成功的可持續發展經驗和模式已經推廣到實驗區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實驗區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一個標杆。
三是發揮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可持續發展做法和成就的窗口作用。在2002年、2012年我國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中,均以獨立章節介紹了實驗區建設的做法和成效,這兩份報告均正式提交聯合國。在2011年外交部與國家發改委共同舉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高級別研討會期間,專門安排與會各國代表聽取實驗區建設的經驗做法,並實地考察了部分實驗區。在《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中,將實驗區建設作為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寫入報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建設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重大舉措,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實驗區工作的新的歷史使命。面向未來,實驗區和示範區將成為我國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創新高地和實踐平台,為新時期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發揮好標杆作用。
(本報記者 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