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飲料圈子異常熱鬧。
一邊是農夫山泉在港股風光上市,市值近乎兩個蒙牛。
另一邊,是和農夫山泉誕生在同一個城市的老牌飲料企業娃哈哈,其創始人宗慶後涉嫌傳銷以及“原始股”騙局。
為什麼把它倆發放一起來説?主要產品都是水,都是杭州的企業,一個上市另一個涉嫌傳銷兩個事件的時間點相近,更重要的,兩個品牌的創始人是有淵源的。
淵源背後,是娃哈哈被騙的過往。
在大部分年輕人印象中,娃哈哈基本等同於水產品和王力宏,但其實,上世紀70年代創立之初,娃哈哈是以保健品起家的。彼時經典的廣告語“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幾乎每個80後都耳熟能詳。
在那個時候,娃哈哈是兒童營養液,因為電視廣告的巨大宣傳作用,這款產品在市場上非常搶手。
一個在浙江日報當記者的年輕人憑藉自己的人脈關係,拿到了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在海南和廣西兩個市場的代理權,成為今天我們説的經銷商。這個人就是鍾睒睒。
鍾睒睒並沒有把心思用在開發市場上,而是朝着二批商的角色發展。他從娃哈哈拿貨,然後把貨分到其他市場,作為中間商的他則賺取差價。
這種行為放在現在叫做串貨,但在當時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這種行為好像也沒什麼大礙。所以,鍾睒睒做了兩年中間商之後,才被宗慶後發現,後者果斷地取消了前者的經銷權。但在兩年的時間裏,鍾睒睒已經撈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後,鍾睒睒憑藉做娃哈哈的經驗做出了龜鱉丸保健品,再到如今上市的農夫山泉。
某角度講,宗慶後被鍾睒睒騙了兩年才知道真相,雖然事後殺伐決斷,但是誰又知道,沒有那兩年在娃哈哈的經歷,會不會有如今的農夫山泉呢?
娃哈哈另一次被騙,也是被自己人所騙。
在和達能分手之後,娃哈哈推出的營養快線成為市場上的爆款,之後娃哈哈的發展也越來越好。
以娃哈哈當時的盛勢,蹭上娃哈哈,無異於給自己的企業貼金。然後,某策劃公司負責人居然舔臉説營養快線是他策劃的。
事情是這樣的,該策劃公司負責人通過各種手段和娃哈哈市場部的人搭上了關係,並且一起去做了有關營養快線的市場調研。然後,在該負責人的慫恿下,他們交給了宗慶後一份被“修飾”過的調研數字。就因為參與了這次調研,這家策劃公司的負責人逢人便説,是自己公司幫忙策劃了娃哈哈百億級的產品營養快線。
而且,作為回報,該負責人還把公司部分股權給了娃哈哈市場部的員工。之後,策劃公司拿到了娃哈哈兩款產品的策劃方案任務,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兩款產品在市場上都不怎麼成功,但這並不妨礙這家公司日後靠着娃哈哈的知名度開展業務。
以上是娃哈哈初創時期和最鼎盛時期被騙的故事,接下來,是娃哈哈近些年被詬病品牌老化之後,發生在長公主宗馥莉身上的故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宗慶後對於娃哈哈上市這件事情都是拒絕的,隨着宗馥莉在娃哈哈的權利越來越大,這件事情曾經出現過轉機。
3年前,宗馥莉以其掌控的宏勝飲料(娃哈哈子公司之一)出馬打算花5億多元收購中國糖果,彼時,業內都認為這是娃哈哈準備借殼上市的節奏。但是,3個月後,要約收購未達成,收購宣告失敗。
收購沒完成,但是受到要被收購消息的刺激,中國糖果股價一路扶搖直上,莊家高位套現。
然後,業內開始議論,宗馥莉是被騙了5億,還是太年輕。
再到最近一次涉嫌傳銷的“罪名”。
公開資料顯示,河南微達共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微達公司”)以5G互聯網為噱頭,通過拉人頭的機制發展了3萬會員,總層級達到5級。除了涉嫌傳銷外,微達公司還假稱已與香港源想集團併購上市,要求會員通過公司給予的二維碼開户,完成註冊後的會員把錢打給微達客服的個人賬户,從而完成原始股認購。
截至目前,微達公司已經賣出了2000萬股原始股,集資4000萬港幣,目前第二批原始股期權已經開始售賣。
而宗慶後曾經為該公司站台……
今年6月17日,宗慶後出席了微達公司的年會,並宣佈娃哈哈與微達共同推出一款產品叫娃哈哈金花秘寶,還和微達公司創始人合了影,然後,這張合影就被微達公司用作招商宣傳海報,也才有了站台一説。
微達公司涉嫌傳銷的事情一出,娃哈哈方面立即回應成,公司與北京賽智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賽智公司”)於2020年5月簽署了《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授權賽智公司在蜂蜜製品上使用“娃哈哈”商標,並由賽智公司依法自行生產和銷售授權產品,“微達公司”系賽智公司下屬經銷企業。
“鑑於賽智公司未盡到對下屬經銷企業進行嚴格審查和管理的義務,並對該公司和宗慶後先生的聲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該公司已依約終止賽智公司的商標授權,並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又一次,有人“借用”了“娃哈哈”為己牟利,而娃哈哈矇在鼓裏,直到消息被公開。
説了這麼多,感覺“娃哈哈”這個品牌快要被玩壞了。
近些年,娃哈哈一直在努力將品牌擴大,無論是電商平台、蜂蜜產品還是天眼晶晶、妙眠等,無一不打着“娃哈哈”的名號,這一點上來説,像極了國際品牌迪士尼和國內的南極人,品牌方只提供品牌許可,對於具體的產品和運營並不參與。
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被授權方做得好,娃哈哈可以接手,如果做得不好,至少也能賺個商標使用費用。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以“娃哈哈”之名為自己牟利,反而坑了“娃哈哈”。
經歷了這麼多之後,下一次娃哈哈可能真的需要擦亮眼睛,理智一點選擇合作伙伴了。
儘管有人説,江山不是傳承下來的,而是折騰出來的,但是折騰也要有個度和底線,不是麼?否則,不但損失了錢財,還會損失了經銷商和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這是很難彌補的。
撰文 劉暢
責編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