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作戰證明了機槍的巨大威力,但當時的機槍都過於笨重,無法伴隨步兵班排攻擊前進。在這種情況下,參戰各國無不尋求可以被少數士兵攜帶,不需要拆卸馱載就能移動的輕型機槍。
各軍工大國根據自己的軍事思想與軍工能力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德國人的思路非常直接。既然重機槍太重,那就把它改輕。德國人將MG08型馬克沁機槍改裝兩腳架,縮短機匣,縮小冷卻水套直徑就造出了水冷式MG08/15式輕機槍。此槍重達18公斤以上,加水後達到20公斤,非壯漢使不得。這挺獨特的水冷式輕機槍以後成了赫赫有名的“暴風突擊隊”的標誌,一個MG08/15機槍組除了射手和副射手,還有兩名彈藥手,除攜帶彈藥外還要攜帶蒸汽導管和冷卻水桶。
英國人的最終產品就是一代名槍劉易斯機槍,這支槍堪稱一戰輕機槍的傑作,從一戰一直用到二戰。空冷式設計,可靠性好,重量只有十二公斤,配用47/97發彈鼓,火力旺盛。如果説有什麼缺點,主要就是煞費苦心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設計出的散熱筒沒什麼用處,打掉三四個彈鼓槍管就會過熱,射擊持續性不太好,還增加了死重。
法國人其實有現成的輕機槍,大戰前設計的哈奇開斯M1909型。這種槍是從哈奇開斯重機槍減重改進而來,供彈方式就沿用了重機槍的保彈板供彈。這個供彈方式引出諸多問題,首先子彈是裸露在環境中的,容易沾上泥沙造成卡彈;其次保彈板比較細,如果不能準確插到位就會供不上彈。在很多人伺候,架在原地射擊的重機槍上這還不明顯,但是用在輕機槍上就很要命。特別是夜間供彈很容易把保彈板插反,全槍立刻卡死,被稱為只能白天使用的武器。法國前線部隊對這種槍很不滿意,要求替換。
一戰前美國人被法國武器虛名所惑,曾買了一批哈奇開斯M1909裝備部隊,也被坑得不要不要的。可是日本人不知怎的很看好這種槍,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大正11年式輕機槍,也就是著名的歪把子。保彈板供彈不妥,要改,又給改出個奇葩的漏夾式供彈,這是後話。
法國作為當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自然決心要搞出一個革命性的設計,他們最終的結果就是紹沙M1915輕機槍。
法國軍工實力和槍械設計底藴毋庸置疑,在紹沙輕機槍上他們應用了很多新理念,並且很注意人機工程,是當時少有的設計之時就考慮到生產性和使用性的武器。
在三種新式機槍中,紹沙機槍只有九公斤重,是最輕的一種。為了便於大量生產,採用了全金屬結構,大量使用衝壓件使其能在短時間大量生產並保持低成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紹沙是產量最高的輕機槍。
輕機槍射擊時依靠射手承擔後坐力,在無依託情況下連發更是如此。設計師為此採用了槍管長後座原理,這個原理就是子彈發射後,槍管脱離槍身向後運動,推動槍機完成拋殼上彈,再被推回原位再次發射。整個槍管運動消耗能量當然大,後坐力就降下來了。
如果在機槍上方安裝彈鼓或者彈匣,都會影響機槍手的視野範圍,法國人決定要從下方供彈。但下方供彈時供彈具會對卧姿射擊產生影響,最後法國人搞出了形狀獨特的20發半環彈匣,最大限度節約空間。20發彈匣雖然供彈量少點,但體積重量也小,步槍兵也可以幫助攜帶。
在緊張的戰鬥中,不能隨時瞭解槍裏剩餘子彈的數量可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設計師又很體貼地將彈匣側面設置成開放形式,子彈有多少一目瞭然,這在一次大戰時期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人性設計。
這麼多亮點堆砌起來,肯定是一代名槍吧?
最後法國人就造出了在輕機槍史上數一數二聲名狼藉的“一代名槍”紹沙M1915。
前面説過紹沙採用槍管長後座原理降低了後坐力,但是因為槍管是運動的,必然影響精度;槍管後座距離長,復位時間也長,射速就高不起來,紹沙M1915射速只有250發/分。使用者的感受就是又慢又不準。
槍管始終在活動,對泥沙就很敏感,進點髒東西卡住槍管就沒法正常射擊,而紹沙這方面恰好相當差。那個側面開放的彈匣,倒是方便士兵觀察,但也把彈藥暴露在環境中了,跟保彈板沒啥區別。結果就是實戰中很少有紹沙能把彈匣裏的20發子彈全打出去而不發生故障。
紹沙的彈倉與彈匣結合部接口設計也有問題,即使前線士兵用硬紙板和膠帶將彈匣開口全部封死,仍有60%幾率在打完一個彈匣前卡彈。
紹沙發下去幾個月就引發了戰壕恐慌,前線單位紛紛要求退貨,退不掉就只能拿來打單發。
退貨是不可能退貨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退貨的。法國陸軍上層也是一腦門子官司。拜先進的衝壓生產方式所賜,從量產到被緊急叫停前僅僅八個月時間,已經生產了堆積如山的26萬挺紹沙。
現在法國陸軍想的是怎麼止損,於是剩下的紹沙被送往戰況緊急而又缺乏自動武器的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紹沙M1915隨之名揚天下,臭名昭著。
剛好此時美國陸軍登陸歐洲參戰,美軍缺乏自動武器,理所當然成為了紹沙最大的外國用户。美軍再次被法國機槍折騰得不要不要的。美國人的紹沙改用15發直彈匣供彈,發射自己的7.62毫米彈,但誰想美國子彈膛壓更高,幾下就把復進簧打壞了。據説當時美國人手裏的幾萬挺紹沙,就沒一挺沒故障的。美國人恨極之下終於趕在一戰結束前搞出了自己的勃朗寧BAR自動步槍,從此不和法國機槍打交道了。
一戰結束了,世界和平了,法國機槍臭大街了。
現在法國軍方也有時間慢慢挑選下自己的下一代輕機槍了,那些紹沙呀、進口的劉易斯什麼的也要淘汰。1924年法國人搞過一次機槍選型,當時哈奇開斯也拿着自己的M1922型輕機槍參選了。
要説哈奇開斯的強項本是重機槍上,這M1922型和M1909型相比沒什麼明顯進步,還是故障頻頻,還是採用敞開式彈匣,也還是堅持保留了保彈板供彈能力。法國陸軍才吃過故障率高的虧,當然看不上,因此M1922型沒有大量裝備。
哈奇開斯只有滿世界找凱子,總有那些沒有自行開發能力的國家需要機槍,也賣了不少給瓷器。
法國軍方挑了一圈,看上了美國的勃朗寧BAR,但是生產許可證談判遲遲談不下來,最後還是決定自己搞。於是博採眾長,特別是借鑑了勃朗寧BAR自動步槍的槍機與進彈部設計,搞出了一款性能優越,非常可靠的查特勒爾特M1924型輕機槍。
這次槍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了,法國軍方又在彈上開始折騰。
M1924型本來是打算使用法國8毫米列貝爾步槍彈20發彈匣供彈,但法國軍方很快發現如果用新的7.5毫米子彈供彈能裝更多的子彈,於是又改用25發7.5毫米X57彈匣供彈,很快批量生產替換紹沙式。
不久法國軍方發現,7.5毫米X57子彈和德國的7.92毫米X57毛瑟彈雷同,且法軍中尚有很多繳獲的德制武器和彈藥,這會給後勤補給和採購帶來混亂的呀。於是法軍決定,再次更換子彈,全軍統一採用新的7.5毫米X54子彈。於是已生產出的M1924型機槍全部廢棄,改為生產使用新型子彈的M1929型機槍。
這個決定作出的當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法國財政隨之崩潰。因此M1929型機槍的換裝進行到一半隻能中止,此後斷斷續續生產了九年,直到1938年才滿足政府要求的編制數目。但此時納粹德國已崛起並開始再武裝,法國也不得不擴軍備戰,於是那批本應銷燬的M1924型就退不下來,為了保證彈藥供應,又不得不再掏錢重開7.5毫米X57子彈的生產線。
單隻如此也就罷了。同樣由於財政困難,使用老式列貝爾8毫米子彈的武器同樣退不下來,因此最老式的8毫米子彈也要生產。而大擴軍造成產能不足,法軍又不得不外購英制的劉易斯機槍和美製勃朗寧BAR自動步槍。結果當1939年德國入侵開始時,法軍竟然配備了五種不同的主力步機槍彈:8毫米法國舊步槍彈、7.5毫米X57法國舊機槍彈、7.5毫米X54法國新步機槍彈、7.7毫米英國步槍彈、7.62毫米美國步槍彈。
這與統一彈藥的初衷差個十萬八千里遠。
後勤上自殺式的混亂只是當時法軍的一個縮影,戰爭的結果就是法國迅速被擊敗,要再次開發機槍要等戰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