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無上限”量化寬鬆三大隱憂
自美聯儲3月下旬宣佈不設額度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應對新冠疫情衝擊後,資產負債表兩個月內已擴張2萬多億美元,總體規模逼近7萬億美元大關。這次力度空前的寬鬆貨幣“實驗”增加了債務貨幣化、通脹及金融風險,實際效果備受關注。
債務貨幣化威脅長期金融穩定
受新冠疫情和美國國會出台多項法案加大對個人和企業援助影響,美國財政收入下降而支出猛增,4月份財政預算赤字升至創紀錄的738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計劃今年第二季度發債近3萬億美元,創單季最高紀錄。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經濟學家蒂法妮· 懷爾丁預計,今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到約4萬億美元,其中接近1萬億美元融資可由私營部門提供,而剩下的約3.2萬億美元融資需求將通過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來填補。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市場中流通的美國國債達到約18.5萬億美元;其中美聯儲持有約4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佔美國國債市場份額的21%。
投資者擔心,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削弱了美國政府進行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的意願,財政可持續問題將被繼續拖延,影響長期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
通脹風險有待觀察
荷蘭國際集團經濟學家詹姆斯·奈特利表示,美聯儲上一輪量化寬鬆推高了資產價格,但居民消費物價仍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他預計美聯儲新一輪量化寬鬆不會導致通脹風險,相反,未來幾個月美國物價可能繼續走低。
美國勞工部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下降0.8%,創2008年12月以來最大環比降幅。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告訴新華社記者,量化寬鬆政策催生通脹需要幾個步驟,首先流動性要投入信貸體系,隨後用於擴大消費,消費可能會導致薪資增長加快,從而推動整體通脹水平上升。他指出,並非增加流動性就會產生通脹,否則過去十年美國就會面臨通脹風險,而日本也會出現惡性通脹而不用擔心通縮風險。
金融風險錯綜複雜
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來看,量化寬鬆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較為複雜。
對股市來説,量化寬鬆期間美國股市普遍大幅上漲,但在量化寬鬆結束後會出現一定程度回調。對於債市來説,量化寬鬆期間美國國債收益率或保持在較低水平,量化寬鬆結束後國債收益率會適度上漲。
對匯市和大宗商品而言,量化寬鬆期間既出現過美元大幅貶值和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大幅上漲的情況,也出現過美元整體走強、國際原油和工業金屬價格階段性大幅下跌的情形。總體上,全球經濟復甦走勢比美聯儲政策對匯市和大宗商品的影響更大。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量化寬鬆政策為經濟復甦提供了支撐,但低利率和寬鬆的金融條件也鼓勵了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冒險行為,導致部分部門和經濟體的脆弱性進一步積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去年10月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這些脆弱性包括企業債務負擔加劇和償債能力減弱,機構投資者增持風險更高但流動性更差的資產,新興經濟體對外部借款的依賴性增強。
從以往經歷來看,量化寬鬆執行的時間越長,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越容易患上量化寬鬆“依賴症”,退出量化寬鬆的難度就越大。美聯儲從2015年底開始加息、推動金融危機後的貨幣政策正常化,但到2017年10月才正式啓動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計劃。到2019年8月結束“縮表”時,資產負債表規模仍遠高於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可以預計,美聯儲在此次量化寬鬆完成後的退出操作將更加困難。
(據新華社華盛頓5月18日電)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