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商務部18日發佈的相關公告,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存在傾銷和補貼,國內大麥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而且傾銷和補貼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決定自2020年5月19日起,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徵收反傾銷税和反補貼税。其中,反傾銷税率為73.6%,反補貼税率為6.9%,徵收期限為5年。
調查為何延期?
澳大利亞是中國最大的大麥供應國,對華出口佔到出口總量一半以上。然而,近年來,在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大麥的過程中,“量增價跌”現象非常明顯。
具體來看,進口數量由2014年的387.71萬噸增至2017年的648.04萬噸,大幅增長67.14%;進口價格則由2014年的每噸288.72美元下降至2017年的每噸198.05美元,降幅超過31%。與此同時,傾銷進口產品在中國國內始終佔有相當比例的市場份額,最高時超過60%。
根據商務部的公告,我國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發起雙反調查,是應國內大麥產業的申請,於2018年11月和12月開始進行的,這也是我國對澳大利亞發起的第一次反傾銷行動。調查原定於去年9月30日結束,但後來又延期到今年5月。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表示,之所以調查延期並進行了將近兩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調查一共涉及到了32項補貼,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幾類,比如低利率、優惠貸款、補助金,還有税收抵扣等等。
徵收“雙反税”正當合理
申請人中國國際商會認為,澳大利亞政府對其大麥生產與出口進行了補貼,伴隨着出口量逐漸增大,澳正以低於正常價向中國出口銷售,存在較大幅度的傾銷,對中國本土大麥產業造成了嚴重損害。
調查機關對國內外相關生產商和貿易商進行問卷調查,並查閲澳大利亞農業、海關等部門機構的公開信息,同時還走訪了國內相關產業,在縝密調查取證之後認定,澳大利亞確實存在惡意補貼和傾銷行為,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受此影響,中國國內種植户減少同類產品種植面積,全國總產量累計降幅達到5.63%,國內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累計下降5.02個百分點。
李永表示,中國的做法是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也是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的。澳大利亞政府向其大麥產業提供的補貼,從表面上看似乎並不涉及到出口,但實際是抵扣了相當部分的成本,使澳大利亞的大麥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扭曲了貿易的公平環境,對其他出口商來説也是不公平的。
莫讓經貿問題“政治化”
儘管中方拿出了十足的證據,但澳大利亞方面仍拒絕承認有關指控,並炒作稱這是中國的所謂報復行為。
《悉尼先驅導報》指出,澳政府內部的一種觀點認為,中方此舉是為了報復澳政府此前鼓吹的所謂“新冠病毒源頭獨立調查”,將貿易問題“政治化”,此前,澳大利亞外長瑪麗斯·佩恩此前曾揚言,自己十分關注中國疫情信息的“透明度”,呼籲對疫情源頭問題進行所謂“獨立的國際調查”。
而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報道,同樣是這一批人,此前還聲稱,中國發起調查是因為澳大利亞抵制華為的5G建設。
還有聲音認為,中方此舉是對澳大利亞此前針對中國輸澳產品採取反傾銷措施感到不滿。《金融評論報》稱,澳大利亞此前對中國的鋼鋁製品徵收了15%-102%的關税,澳審查與諮詢機構生產力委員會曾批評澳政府的這些措施並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還稱澳大利亞是“全球採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之一。”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回應,這是一起正常的貿易救濟調查,是中方按照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作出的裁定。
就在各方爭論不休時,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在接受英國衞報採訪時表態稱,他不認為中方的調查同此前澳方的所謂“獨立調查”言論有關,他還強調,中澳貿易極其重要,對兩國都有利,並希望中方能就事論事。
在李永看來,莫里森的表態值得歡迎,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來説十分重要,對華出口為其貢獻了16%的GPD。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政冷經熱”,在經貿合作緊密發展的同時,政治上的“冷”,影響着中澳之間的經貿關係,甚至會造成有意無意的誤讀、誤判。
李永指出,雙方應該充分利用自貿協定,創造發展機會、改善商業環境,客觀評估雙方之間的政治關係,從而發展一種正向關聯的經貿關係。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