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所長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範憲偉在《中國經濟報告》撰文指出: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各領域治理成效的顯著增強,人們的價值觀、社會態度、社會情緒也發生了多重轉變,社會心態整體上保持健康向上的積極態勢,公眾社會心態變化呈現“四大趨勢”。
一是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背景下民眾心態越來越自信從容。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用短短几十年時間總體上建成小康社會、從“一窮二白”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世界邊緣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目前正闊步走在“強起來”的大路上。
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了民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社會心理越來越自信從容,人民羣眾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持樂觀預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二是信息傳播多元化下民眾心態越來越積極主動。
隨着信息傳播的多元化,民眾的表達和維權意識明顯增強,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要求不斷提高,越來越積極主動地發表意見、表達意願、提出訴求,積極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各個環節中來,參與深度和廣度也在進一步加深和提高。
同時,移動互聯網、全媒體的發展使得民眾的參與渠道更加多樣化,民眾主動表達利益訴求的意願更加強烈,社會建設力量進一步加強。
三是重大突發應急事件下民眾心態越來越包容理性。經歷了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發應急事件後,面對常態生活被打破,民眾社會心態越來越成熟,對重大事件的反應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平和的狀態,對社會事件認知的一致性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心理更加理性、平和、冷靜。
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社科院調查發現,民眾對疫情重視程度大幅提高,對疫情風險認識趨於理性。
四是社會自組織活力釋放,社會預期趨向樂觀和開放多元。社會組織的發育完善對於增強人們的自尊感和社會認同感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着社會組織動員形式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組織的規模、功能和地位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自組織日益活躍,民眾社會預期樂觀向上,開放合作、多元治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一段時間以來,微信羣、朋友圈、BBS、微博等自組織和自媒體平台逐漸高度關注,積極發佈關於疫情的各種消息,促使公眾對疫情信息的瞭解更加及時,促使社會預期整體表現良好。
(鍾誠)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 楊宜勇 範憲偉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