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快遞”:解構德邦的未來

導語:“大件歧視”這個痛點,只有德邦能解決。 

 

2018年,德邦股份(SH:603056)在水立方舉辦了戰略發佈會 ,宣佈更名“德邦快遞”,全面佈局快遞業務,聚焦大件快遞解決方案,並豪言全新定義大件快遞,引領行業發展。

 

在發佈會上,德邦創始人崔維星向大家分享了一個故事,講的是孫女為了孝敬爺爺,在電商平台買了很多的年貨,但由於包裹很大,只能走物流,老人無奈借了一輛三輪車去物流網點自行提貨。

 

原本的“孝心”轉化成為“無奈”,這種尷尬是快遞界“大件歧視”的直接體現。

 

德邦希望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全面轉型,用自身多年積累的物流經驗解決這種無奈。

 

01 轉型之路

 

從財務角度來看,德邦股份公佈的2019年財報和2020年一季報低於市場預期。

 

具體而言,德邦股份2019年雖然營收增長12.6%至259.22億元,但淨利潤卻止步不前。

 

增收不增利,這是很多轉型公司都遇到的問題。今年一季度,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物流體系受到影響,德邦股份的虧損較2018年有所增加,營收同比下滑,疫情帶來了一定衝擊。

 

這兩份財報看起來都不樂觀。

 

當進一步深挖德邦股份的經營數據就會發現,其實際業績並沒有財報結果那麼悲觀,如今的陣痛僅是轉型切換的必經階段。

 

一家公司最終的經營利潤是由三項數據所決定,分別是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費用成本。營業收入代表公司的業務規模,營業成本代表完成這些業務所需付出的直接成本,費用成本則是企業運營期間的銷售、管理等各項費用。

 

營業收入決定了利潤的上限,而營業成本和費用成本則決定了利潤的下限。一家公司想要獲得更多的利潤,一方面需要營業收入儘量增長,另一方面則需要壓縮各項成本費用。

 

直觀數據來看,德邦股份2019年的營業收入是同比增長的,可見公司的業務是獲得用户認可的。而銷售、管理和研發費用為代表的三費合計,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僅為8.92%,也低於2018年同期10.59%的。這説明德邦的各項運營費用,是顯著降低的。

 

“All in 快遞”:解構德邦的未來

 (點擊看大圖) 


效率的提升、費用率的下降,離不開德邦多年對科技的投入,包括“銷管家”、電子面單、智慧派單和自動駕駛等高科技成果的運用,提升了運營效率。

 

由此可見,德邦物流淨利潤下降的根源在於毛利率的大幅降低,這間接説明德邦2019年的運營成本大幅提升。

 

具體來看,為了提升大件快遞的時效性,德邦投入了更多的運力;為了提升服務品質,德邦提升了末端網點的人員密度;為了提升分揀效率,德邦對設備進行了全方面升級。這些加碼升級都是需要耗費大量資本的,屬於增量投入。

 

但這些都是必然投入。與單純燒錢的營銷費用不同,對於運力和服務的投入都會直接體現在德邦的配送銷率上。市場無法直接看到這些投入的效果,但用户的口碑卻是最好的反饋。

 

截止2019年底,德邦快遞已經連續4年蟬聯菜鳥物流服務指標綜合榜榜首,包括投訴響應速度、投訴處理效率、投訴處理質量等指標都在行業內領先。

 

從結果看,短期盈利瓶頸。但從長期經營數據看,德邦快遞的核心競爭力實則不降反升,如今業績的頹勢更像是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02 快遞之謀

 

物流細分行業模式間有着很明顯的差異。

 

根據配送貨物的差異,整個物流行業可以分為快遞業務(0-30KG)、零擔物流(30KG-3T)和整車物流(3T以上)三大塊。

 

快遞業務就是日常電商網購所用的配送業務,特點是商品小、種類繁雜;整車物流也很好理解,就是貨物數量較多,客户選擇直接從物流公司包車運輸;零擔物流則處於兩者之間,指的是物品很重,但所運的貨物又裝不滿一車。

 

物流企業的核心指標就在於規模與效率,本質也就是“組網”邏輯,誰能組建一條事無鉅細,又運營高效的運輸網絡,誰就能獲得成功。

 

實際上,快遞業務體系與其他物流業務有着本質的區別。快遞業務必須送貨上門,而物流業務需到網點自提,送貨上門要另收費。另一方面,快遞運送的商品更小,快遞員多以單量計件,物流則更看重商品的重量。

 

正是由於快遞業務與物流業務之間的區別,導致企業在佈局時,會針對兩種不同的業務類型走出不同的路。

 

具體而言,快遞業務需要送貨上門,更看重物流網絡的“毛細血管”,覆蓋的面積必須廣闊,很多快遞企業通過多次中轉的方式提升效率。這就形成了一張輻射狀的網,一個區域配送中心覆蓋多個配送站,一個配送站又覆蓋多個網點,由終端網點收發貨物,統一集中配送。

 

物流業務則更看重點對點運輸能力,由於所運貨物普遍偏重,因此很難通過多次中轉來實現,更多的則是點對點的直達運輸。

 

也就是説,快遞企業的物流網絡是一張輻射的網,而物流企業的物流網絡則是一條條錯綜複雜的線。

 

德邦股份佈局的大件快遞(3-60KG)介於快遞業務與零擔物流之間,尤其是很多貨物很重,難以多次中轉,因此很趨近於零擔業務。如大型家電、傢俱等等。

 

之所以大件快遞經常被忽略,與其頗為尷尬的定位有關。對快遞企業而言,由於缺少終端大件配送能力,貨物中轉困難,且快遞員多以單量計件收入,因此並不願意接大件訂單;對於物流企業,因為缺少網絡覆蓋能力,用户體驗很差,同時由於需要拼單,所以時效性差。

 

快遞企業想要進軍大件快遞,需要從本質終端配送環節更改物流網絡,相當於分筋錯骨;但對於零擔物流企業來説,只需要進一步下沉搭建終端的區域配送中心,就能完成整體佈局,可行性更高。

 

一直以來,德邦股份都有“零擔之王”的稱號,在2004年推出了第一個精準產品“卡車航班”,憑藉“空運速度,汽運價格”的招牌服務,很快佔領了中國零擔物流市場,並一舉成為行業龍頭企業。

 

從這一點來看,德邦股份有能力在大件快遞領域有一番作為。

 

03 本質的改變

 

德邦股份實際在2013年就已經佈局快遞業務,而真正“ALL IN快遞”是在五年後。

 

“ALL IN快遞”不是説説而已,雖然最近三年德邦股份的業績增長較為平穩,僅為12%左右。但在平穩的營收之下,則是營收結構的本質性改變,德邦股份營收佔比最高的業務已經由快運業務轉變為快遞業務。

 

2019年財報顯示,快遞業務的佔比已經達到總營收的57.7%,成為公司營收支柱。

 

“All in 快遞”:解構德邦的未來

(點擊看大圖) 

 

最近三年,德邦股份快遞業務的營收規模每年保持45%以上的增長,而起家的快運業務規出現約10%的下降。如果從營收結構角度來看,目前德邦股份的轉型已經成功,不僅改變了主營核心業務,而且讓公司整體的規模持續增長,付出的代價僅是淨利潤的短期下滑。

 

顯然,德邦股份的“ALL IN快遞”,並非盲目之舉,而是經過大量調研的。根據鯨略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物流行業報告》,目前整車增速約5%,零擔增速約為10-15%。與之對應,易觀諮詢的《中國大件快遞白皮書》中測算,大件快遞增速約為25-30%。

 

目前來看,德邦快遞在大件快遞的競爭中處於相對領先位置,“大件發德邦”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有望穩坐行業頭把交椅。

 

物流業務本就是德邦的強項,因此在協同性很高的大件快遞上,德邦股份有着先天優勢。無論是配送經驗還是分揀效率,經過多年積累的德邦都能減少貨損、降低運輸風險,從而給顧客提供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方案。

 

德邦已成功打造三大系統和六大支撐,為大件快遞3-60kg實現0距離的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體系保障。

 

戰略角度來看,“ALL IN快遞”重新激活了德邦股份的增長。

 

04 總結

 

運營角度看,德邦股份各項數據在不斷改善。過去三年,公司配送總單數分別為3.13億票、4.83億票、5.2億票,增幅明顯;快遞業務的單票收入由2017年末的25.39元增至2019年末的28.19元。

 

如今德邦已成功打造三大系統和六大支撐,為大件快遞3-60kg實現0距離的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體系保障。

 

當然,除了快遞業務和快運業務,2019年德邦在新業務倉儲與供應鏈上也頗見成效。截止2019年底,德邦共擁有倉庫92個,一年時間增長了20個;倉庫總面積數達到60.5萬平方米,而在2017年底這項數據僅為20萬平方米;營運車輛由2017年末的10742輛增至12980輛。

 

正是這些資產的積累,給德邦進一步拓展新業務的動力。

 

過去一年,德邦已經開闢了生鮮、傢俱、服裝等諸多行業的供應鏈業務,尤其是與定製家居龍頭索菲亞的全方面合作,突破性的使快遞企業的服務範圍延伸至家居企業的原材料加工、產品製造乃至上門送裝等全供應鏈環節,讓家居企業的物流解決方案實現前所未有的定製化。

 

未來一段時間,德邦股份開疆拓土的突進戰略不會變。

 

然而快遞物流業務有着明顯的規模效應,尤其是在競爭力還不強的大件快遞細分領域,隨着德邦物流網的成熟,規模效應將會逐漸顯現。反應在財報中的結果,就是營收規模繼續增長的同時,營業成本逐漸下降,毛利率逐步攀升,淨利潤自然會轉好。

 

目前抑制德邦股份股價的核心因素,是利潤這項數據並不好看,而當規模效應臨界點來臨時,德邦的利潤必定出現拐點。不過,鑑於股價先行於報表的情況,德邦股份的股價很可能提前走出頹勢。

 

言而總之,德邦股份的轉型並沒有報表中體現的那麼糟糕,營收結構的改變已經達成初步目標,今天對於物流網絡的投入,將會在不久換來更多的業務規模,是典型的“用時間換空間”戰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06 字。

轉載請註明: “All in 快遞”:解構德邦的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