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新座標:中芯國際

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錄科創板,本次發行價為27.46元/股,初始發行16.86億股,綠鞋機制行使後,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將超500億元,一舉成為科創板“吸金王”。上一次如此級別的IPO還是在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募資685億元。

這是自2018年底科創板落地以來,半導體第一股,對科創板乃至資本市場的意義重大。上市當天,中芯國際開盤暴漲246%,截止發稿,其科創板達到總市值5918億元。股價氣勢如虹的背後,折射出資本市場對其未來的強烈預期。不過,今日中芯國際與部分科技股形成“蹺蹺板”走勢,其強大的吸虹效應,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今日半導體板塊的集體下行。市場擔心中芯國際上市後,巨大的成交金額會對科技股,尤其是半導體板塊形成“抽血”效應,進而壓制科技股行情。實際上,科技股行情的大邏輯並不會因為中芯國際上市而改變。

作為國產芯片代工製造替代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在A股科創板二次上市的進程受到了各方極大關注,甚至帶動了芯片股的又一波熱潮。7月16日,國信證券發佈了《中芯國際比貴州茅台更珍貴》的研報,認為“從可替代性來講,中芯國際與貴州茅台一樣不可替代、無法複製,但從價值量來看,卻超越了貴州茅台。800年前就有茅台了,而我們奮鬥到今天才有中芯國際的14nm先進製程。”A股市場幾乎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領頭羊,貴州茅台近幾年以來一直被認為是A股市場藍籌股的風向標和領頭羊,而未來A股在往科技、芯片、半導體轉向的過程中,中芯國際很有可能成為A股的新座標。

A股新座標:國內技術最先進、工藝最領先的晶圓代工企業

即便你不熟悉半導體行業,也一定聽過“摩爾定律”,可以從中一窺芯片對於科技互聯網發展的關鍵地位。

在貿易摩擦之下,大量半導體需求導向國內,芯片戰爭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必爭之地,而芯片一般分為上中下游三個環節——芯片設計、芯片製造、芯片封裝測試,其中,A股上市的一眾芯片企業,在設計與封裝測試這兩大環節的技術,已完全不落後於國際水平。而中芯國際和台積電所在的芯片製造中的晶圓代工環節,就是其中最關鍵的,是目前中國大陸芯片產業鏈上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也是俗稱“卡脖子”的一環。

那麼,中芯國際在晶圓製造領域處於什麼地位呢?

公開資料顯示,中芯國際是國內技術最先進、工藝最領先的晶圓代工企業,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2019年,中芯國際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市佔率約4.87%,位列全球第五,國內第一。

招股書同時顯示,在邏輯工藝領域,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代表中國自主研發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

中芯國際由張汝京一手創辦。1977年,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進入赫赫有名的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期間,他參與了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多個半導體建廠項目,被業界稱為“建廠高手”。20年後,張汝京在中國台灣創立了當地第三家晶圓代工廠——世大半導體。隨後不久,世大半導體被台積電收購。為了在大陸建廠,張汝京離開了世大半導體,離開了台積電,隨即來到上海創立了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

對於中芯國際來説,有幾個關鍵的節點。在前期大量資金的投入和研發加速之下,2002年8月,中芯國際正式宣佈其0.18微米CMOS邏輯製程通過全面技術認證,併成功實現量產,是我國第一家可提供該技術的芯片代工廠商。並在這一年,開始公佈營收數據。歷史數據顯示,2002年中芯國際總營收5030萬美元,淨虧1.026億美元。

2004年,中芯國際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大爆發,於3月相繼順利登陸紐交所和港交所,共擬集資10億至15億美元,用於建造工廠並對基地進行改造升級等。從成立到成功IPO,中芯國際只用了4年。這一年,中芯國際的營收不僅比前一年翻了將近3倍至9.74億美元,營收利潤也首次實現正增長。

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要求縮小與國外IC產業的差距。隨之2015年國家IC產業大基金1200億落地,其中一部分就投給了中芯國際。目前從股權結構看,大唐電信擁有公司17.06%股份、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擁有15.82%、紫光集團擁有7.43%,三家大股東均為國資背景。

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芯國際的融資節奏,也將中芯國際推入快車道。

除了積極建廠、迭代發展製程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外,中芯國際也開始與華為、高通等芯片市場重要玩家擴大合作,推進各項代工業務的落地實施。到了2018年,中芯國際的總營收同比增長8.4%至33.6億美元新高,將近是2002年總營收的67倍。

2019年中芯國際從美國主動退市,2020年5月開啓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計劃。

中芯國際行情,帶領AH聯動

2019年6月13日,國內資本市場發成了一個重要的事件——科創板正式開板,大量科技企業開始籌謀搶灘科創板,而中芯國際也是這大浪潮中的一員。

今年5月5日,中國內地芯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正式宣佈回科創板上市,震驚了A股半導體小夥伴。

中芯國際在回A的上市預期利好,成了其H股的股價催化劑。在港上市的中芯國際(0981)開盤股價高開6%,並大幅走高,盤中一度暴漲12%,一日新增市值逼近100億港元。截止收盤,中芯國際仍然大漲10%,最新市值突破870億港元。

在中芯國際股價暴漲帶動下,港股半導體板塊大漲超7%,成為市場“領漲王”。其中,中電華大科技、華虹半導體、節能元件大漲逾6%,太睿國際控股、晶門科技、ASM太平洋等紛紛上漲。

期間還有一個背景就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核心芯片主要依賴進口。中興華為事件後,國產芯片產業發展逐漸成為中國製造的重中之重。根據《中國製造2025》,2020年,國內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則要達到70%。芯片的火熱,加之中芯國際的消息,H股的漲勢傳導至A股,當日所有的科技股集體高潮,而半導體行業居於前列。其中,滬硅產業、聚辰股份大漲20%,晶晨股份、芯源微、神工股份均大漲超15%。

7月5日,中芯國際披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公告,公告發布後,中芯國際再次大漲,併成為AH股科技大漲的領頭羊。

7月6日早盤,A股三大股指集體高開,滬指高開1.11%,深成指高開0.69%,創業板指高開0.27%。H股恆指也高開0.68%,隨後一路高升,漲幅近3%,突破26000點大關。其中中芯國際H股(0981.HK) 大漲13.38%,報37.7港元/股,股價刷新歷史高位,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同時中芯國際相關概念股和間接參與中芯國際戰略投資的多家上市公司也集體走高。

今年3月以來,中芯國際H股漲勢如虹,不斷拉昇,今年以來累計漲幅近200%以上,給港股和A股帶來了中芯國際行情,其一舉一動都牽動着資本市場。

產業鏈受益

每一輪牛市都有牛股代表,牛股是產業和市場的選擇,代表了未來的產業發展大趨勢。如今A股在往科技股轉向的大趨勢中,半導體是當前推動科技產業向前發展的支點——所以中芯國際也因此被認為是本輪牛市的代表。

“資金+技術”雙壁壘是中芯國際龍頭地位的保障,不是每個公司都能維持 280 億元(40 億美元)的資本開支。其次,就算有足夠的資金,要是沒有核心人物、核心技術是做不了先進製程,中芯國際引進梁孟松已經攻克 14nm。

而在先進製程方面,中國扶持中芯國際一家已經足夠,沒必要、也沒能力再造一箇中芯國際。所以,在可見的未來,中芯國際在中國大陸的龍頭地位不可動搖。今日中芯國際正式上市,國信證券發表了一篇《中芯國際比茅台更珍貴》的研報,此前曾有人吐槽,中美股市值前10對比驚人:中國白酒銀行當家,美國科技股霸榜,且貴州茅台是過去十年A股公認的藍籌股,且是A股風向標。

如果説,貴州茅台是過去十年牛市的代表,那麼,如今在A股轉向科技的過程中,未來中芯國際的價值量或將超越貴州茅台。得益於國產替代紅利的迅速釋放,中芯國際或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契機。

國信證券表示,科技大時代是大趨勢,認為半導體是當前推動科技產業向前發展的支點,認為本輪牛市的代表之一就是中芯國際,目前對中芯國際H股合理市賬率估值範圍5至6倍,對應每股46至48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參與中芯國際本次發行的機構之一青島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背後可見許多A股半導體公司的身影。根據披露,聚源芯星的出資人包括上海新陽、中微公司、上海新昇(滬硅產業全資子公司)、瀾起投資有限公司(瀾起科技全資子公司)、中環股份、韋爾股份、匯頂科技、盛美半導體、安集科技、徠木股份、聚辰股份、全志科技、至純科技、江豐電子等合計14家公司(或旗下子公司)。

A股新座標:中芯國際
A股新座標: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回A或將帶動產業鏈進入新一輪黃金髮展期。隨着中芯國際進一步聚焦於技術突破,擴容產能需求,其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也將有所受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94 字。

轉載請註明: A股新座標:中芯國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