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港資製造業企業對香港的經濟貢獻被低估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財經

中新社香港6月17日電 (記者 張曉曦)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與香港嶺南大學17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大部分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從事製造業務的港資企業,其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在香港被歸入服務業,致使港資製造業的實際作用未能獲得全面反映。

當日,廠商會與香港嶺南大學在香港舉行發佈會,公佈《大灣區港資製造業研究報告》的研究結果及相關建議。

研究顯示,最近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數目,整體呈平穩上升趨勢。研究推算,該九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2017年至2018年年度的投資額約為4681億元(港元,下同),營業額約為9003億元,繳納税款約281億元。在2018年,這些企業共提供271萬個就業職位。

研究指出,大部分受訪企業表示,其在香港的身份多為“貿易商”而非被歸類入“製造業”,企業的業務活動也多涉及與製造業相關的服務,其中以“採購生產物料”、“產品設計”、“品質控制”、“樣本及工模製造”等為主(約佔60%至82%)。受訪企業認為,這些活動屬於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輸入,但其從業員工只會被劃歸為服務業員工,企業的本地生產總值貢獻也被歸類入服務業,導致港資製造業的實際作用未獲得全面反映,使得以“延外發展”為主的香港製造業的實際範圍、規模和貢獻被低估。

研究認為,不少港商在香港和內地的業務均有采用由香港服務業提供的專業服務,帶動了與貿易相關的專業服務需求。據估算,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兩地業務使用香港專業服務的開支總額中,以“融資貸款及其他金融服務”及“物流、物料或零件採購及倉儲管理”方面的金額最高,分別合共約117億元及114億元,其次為“生產機組安裝設計和保養”、“會計、財務及審計”等,反映出雖然目前大部分港商的生產基地已遷至內地,但仍然與香港經濟體系保持聯繫與合作,為香港本地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一定貢獻。

研究還指出,隨着經營環境不斷改變,加上政策的推動,港資製造業企業的經營方式已改變。有別於早年大多數港商以“三來一補”形式進駐珠三角,目前大部分受訪企業為獨資經營(76.8%),業務市場也已由以往依賴出口改為兼營出口和內銷(59.3%);有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同時兼顧原創設計及品牌生產,反映不少港商已投入內銷市場,銷售策略逐漸向內外需兼顧的結構轉型,企業主要業務的運營模式也愈趨多樣化。

據悉,此次研究由廠商會委託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耗時逾一年完成,除於2019年3月至7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400間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設廠的港資企業外,亦進行了15次深入訪談和3場焦點小組,對象包括廠商代表、公營機構人員和專家學者等。研究團隊還通過挖掘大數據等方式,希望更具體地反映出港資製造業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經營狀況。

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表示,多年來,香港廠商的生產既有效率,也有質量保證,得到外界高度評價。如果香港特區政府能帶頭推動製造業的發展,促進業界改革創新,相信將有助香港經濟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