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促穩提質 助力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經濟新方位·中小企業闖關記(11))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受原材料供應不足、國際物流不暢等因素影響,一些外貿型中小企業面臨無法按時完成訂單、貨物難以按時送達等問題。對此,從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不少“促穩提質”舉措,幫助中小企業降低損失、便利貿易、鞏固海外市場。

●一系列組合拳精準施策,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6月2日,中國恆天·百路佳公司52輛豪華客車緩緩駛出,百路佳發往中東市場的500輛海外客車訂單圓滿收官。公司銷售總監李晗表示,受疫情影響,此前開工延遲、產能受阻,訂單一度面臨逾期交付的危機。

為保證履約,江西南昌市經開區有關部門對百路佳專門幫扶:主動協調交管部門,為幾百輛出口車輛開通綠色通道,迅速批出大量臨時牌照。税務部門全流程提供出口退税備案等業務操作“一對一”在線輔導,一系列非接觸式服務讓公司1771萬多元的退税款順利進賬。

面對復工難、接單難、出口難、參展難等問題,一系列組合拳精準施策,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完善出口退税方式,加快退税進度。3月20日起,1084種產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380種產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前5月,全國累計為企業辦理出口退免税6324億元,有效緩解外貿企業資金流壓力。退税效率也不斷提高,出口退税辦理時間壓縮到8個工作日內。

挖掘通關便利化改革潛力,優化對外貿企業服務。加快出口備案企業審批流程,壓縮檢疫審批時長。加快驗放進口生產設備和原材料。降低進出口環節通關成本。3月1日至6月30日,政府定價的貨物港務費和港口設施保安費收費標準分別降低20%,取消非油輪貨船強制應急響應服務及收費。

看走勢,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在一季度同比下降後,迎來恢復性增長。4月出口1.41萬億元,同比增8.2%;5月出口1.46萬億元,同比增1.4%。看結構,外貿企業競爭力有了新躍升,前5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增8.7%,佔服務進出口總額比重的43.3%;多元化市場戰略繼續走深走實,前4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計進出口2.76萬億元,同比增0.9%。

“目前的幫扶,存在政策看得見摸不着、享受優惠程序較為繁複等問題。”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建議,做好優惠政策宣傳輔導和解讀,在各地行政大廳新增一站式“疫情幫扶窗口”,大幅簡化企業享受幫扶政策手續,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湧現,創新舉措開外貿新局

5月11日,深圳碩騰科技公司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拿到了公司有史以來的單筆最大海外訂單——346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000多萬元。

“幾千萬元的生意合作,雙方沒見過面,連工廠都沒來實地審就打幾百萬元預付款。”公司總經理羅暢激動地發了朋友圈。而這,得益於在跨境電商平台上,運用3D看廠、視頻會議同傳等數字化高科技產品,儘量逼近真實情景,增進彼此信任。

“數字技術為買賣雙方積累了獨一無二的信用記錄,使之成為外貿新業態的商業基礎。”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説,大型跨境電商平台致力於通過大數據匹配供需解決訂單荒,以穩定的跨境供應鏈解決履約難,幫助外貿企業解困並實現數字化轉型。

這是外貿新業態繼續發展的生動註腳。一季度,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台進出口增34.7%,市場採購方式出口增50.9%。前5月,經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台進出口的貿易額717億元,同比增20.9%。

近年來,外貿綜合服務、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等發展迅速。商務部今年加快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從59個擴大到了105個。6月13日,海關總署決定,在10個地區的海關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試點。

“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目前佔比雖然比較小,但這是未來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説,為進一步增強外貿企業內生動力,要打造跨境電商全球運營新模式,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當地企業積極參與”的境外電商市場。鼓勵國內企業快速進入目標國市場,推動企業以跨境電商方式開展全球零部件和原材料線上銷售,提高企業對國際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

日前,為期10天的第127屆廣交會落下帷幕。首次完全以網絡形式舉辦的廣交會,成為培育外貿新模式新業態的生動實踐。有的外貿企業搭起直播間和虛擬演播廳,背景圖案和視頻可隨時按需“一鍵切換”。在虛擬展廳中,除了能欣賞製成品,還能點擊產品查看工藝流程視頻。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中小企業應走在數字經濟前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擴展對外貿易。然而,參與數字經濟、利用線上資源開展貿易的中小企業比重很低,原因在於企業在運行成本和管理方面存在困難,掌握和應用數字技術方面較為滯後。建議政府部門提供數字技術支持,不僅包括完善融資渠道、提高數字質量等工作,還包括改善營商環境、鼓勵研發和創新等深層次舉措。

●用足用好當前政策大禮包,繼續提升服務效能

“疫情影響下,一些中小企業反映:原有生產貿易結構難以為繼,現在更需要新市場、新訂單、新生產方式,特別是製造出產品之後的品牌塑造與培育。”王孝松説。

對此,《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近日印發,在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通過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創建自有品牌。

創品牌、促轉型、謀升級,外貿企業在行動。

福建惠安傢俱外貿龍頭企業家世比,以前50%是外貿訂單,如今絕大多數訂單都已取消。

“外貿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大量無形成本不斷增加。製造型企業要形成自己的品牌,通過消費者導向的數字化生產模式開展柔性生產。”公司創始人賴水清説,2月開始,家世比全面升級研發、品牌、銷售團隊;專業人士在內部開展直播培訓,重點運營拼多多平台;通過平台反饋銷售數據,及時調整商品款式,選擇新品研發和投產方向,降低研發投入的不確定性。目前,家世比拼多多旗艦店已出現10萬 爆款商品,生產成本與研發成本不斷降低。

穩外貿,下一步政策還將如何繼續發力?

高凌雲認為,首先,加大打財税、金融、社保、就業等政策組合拳力度,讓更多真金白銀落進中小外貿企業口袋。其次,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扶持,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把技改資金投向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等領域。同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重視企業家精神,培育各種各樣的創新性外貿方式。

“政府和貿促會、商會等機構在信息掌握、政策解讀、對外聯繫等方面具有優勢,要切實履行好服務職能。”王孝松建議,有關機構組織高水平線上展會,特別要完善項目篩選評價體系,提高入選展會論壇項目的質量。利用信息優勢,加強對市場分析、供需對接、貿易單證、法律諮詢等服務信息的提供,豐富支持服務內容。優化線上展會的視覺呈現模式,方便企業獲取有效信息,提高服務效果。

“保生存、助紓困的政策取向要堅持。”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一方面,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通過釋放更多政策紅利,降低中小企業制度性成本。另一方面,在增加中小企業流動性方面持續發力,加大信貸支持,積極探索供應鏈融資,助力其走出經營困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