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帶飛經濟!昔日“鬼城”人均GDP21.9萬,全國第一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餘思毅

能源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3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簡稱《規劃》),這是“十四五”時期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近日,全國GDP百強城市出爐。從GDP絕對值排名看,隨着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不少以能源產業為支柱或大力發展與能源相關產業的城市,其排名獲得較大的躍升。

榆林、鄂爾多斯、包頭,典型的“家裏有礦”,其中,鄂爾多斯和榆林上升了11個名次,包頭上升了10個名次。以石油化工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九江,排名躍升8名。煤炭大省的省會城市太原,排名則躍升6名。

同時,與新能源產業相關的地級市也實現跨越式發展。寧德上升了12個名次,據寧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寧德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合計實現增加值增長59.1%,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個百分點。強攻工業全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發力新能源的宜春與宿遷,排名分別躍升了6名與4名。

3月23日,經濟學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鐵對時代財經分析,能源儲備資源相對豐富的地級市排名在上升,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

李鐵指出,最近一段時間,國際經濟形勢和能源供的變化以及國內對於能源需求的超預期增長給這些城市地區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量。國內的煤炭和能源價格一旦上漲,供需矛盾出現的時候,這些地區的資源優勢就會充分地體現出來。

結合今年能源的形勢,展望城市的發展,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應習文對時代財經表示,今年以來,因地緣政治衝突等,全球能源價格繼續保持高位,預計傳統能源城市的GDP依舊能有所延續。

雖然形勢喜人,但高處不勝寒,傳統能源城市也面臨轉型的緊迫。應習文指出,傳統能源城市轉型的急迫性不盡相同,一些資源型城市主要是由於資源枯竭導致轉型更為急迫;另一些資源型城市,主要面臨的是雙碳戰略下,我國對傳統能源整體依賴度下降帶來的轉型壓力,預計還有5-10年的時間。

能源帶飛經濟!昔日“鬼城”人均GDP21.9萬,全國第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榆林人均GDP近15萬,“家裏有礦”也要轉型

據鄂爾多斯煤炭網,2021煤炭價格呈現“先漲再跌後漲再跌”的行情。

2021年1月中旬,煤價一度達到1150元/噸;而後受春節假日影響,煤炭需求階段性回落,煤炭價格隨之下降,5月底,再次上移。進入8月2日後,升至1100元/噸再度調頭下跌,跌至8月17日的1030元/噸位置。接下來,煤價直線上漲,至10月17日,煤價2600元/噸,史上最高。

煤炭價格的走高,為“煤城”創造了極大的財富。

鄂爾多斯的“財富”增長非常明顯,GDP由2020年的3533.66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15.7億元。結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人均GDP快速增長,由2020年的16.41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21.9萬元,首次超越石油之城克拉瑪依成為全國第一。

鄂爾多斯市是全國最大的煤炭產地,據當地統計局數據,2021年鄂爾多斯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生產原煤67283.1萬噸,原煤產量約佔全國的1/6。

榆林以GDP5435.18億元,居陝西省內第一名。榆林人均GDP已經高達14.99萬元,接近2.37萬美元。回溯歷史,2001年,榆林經濟總量129億元,21年之間,增長了約42倍。

受能源儲量的影響,榆林採礦業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1.4%。眾所周知,煤炭行業極具週期性。應習文指出,過於依賴單一資源型產業的城市,其經濟受到商品價格週期性波動的影響也較大,資源價格有漲也會有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還是要力爭實現產業的多元化。

轉型也被提上議程。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峯在今年兩會上就談到了內蒙古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設想——雙碳背景下,新能源扮演的角色正在從生力軍向主力軍轉變。

據錫林郭勒盟互聯網信息,石泰峯指出,要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利用,着力打造一批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確保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實現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

在應習文看來,傳統能源城市轉型通常面臨的困難有:一是長期依賴能源產業造成轉型思維的慣性;二是一些資源型城市的其他自然稟賦往往是短板,比如氣候、地理位置偏遠、地形地貌複雜等,成為轉型的客觀不利因素;三是其他產業領域的發展基礎較弱,比如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

“內陸傳統能源城市仍然要結合自身稟賦實現轉型,比如西北地區可藉助鋰、硅等資源向上遊,或藉助風光優勢向下遊靠攏,與東部地區集中在中游製造形成差異化分工。”應習文補充道。

在李鐵看來,能源城市轉型必須審時度勢。

李鐵進一步分析,傳統能源城市之所以出現經濟的嚴重下滑,一個主要原因是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開採導致了資源枯竭。“因此,我們不是把這些城市地區叫做傳統能源地區,而是叫做資源枯竭城市地區。”

“儘管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榆林等地區的發展曾經出現過嚴重的波動,經濟和財政收入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當時處於能源結構調整和供給的短期過剩,而且也受國際減碳排放的要求和石油天然氣價格的影響。”李鐵稱,短期的能源需求下降改變不了這些地方的長期發展趨勢,畢竟地下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將會是巨大的聚寶盆,這些地方相比於其他城市地區更具發展潛力。

在李鐵看來,雖然煤炭資源在未來低碳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政策的影響,但是由於國際和國內各方面的原因,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耗中所佔的比較高的比重,長一段時間內不會下降。

“當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格局發生變化之後,有着豐富資源和能源儲備的城市地區,增長速度就會大大加快。”李鐵説道。

關於雙碳戰略下,能源城市如何轉型,李鐵進一步指出,在碳中和的問題上國際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在具體落實碳中和的政策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首先是對於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長期目標,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達到的。而且有些問題也不是完全取決於我們,而是取決於國際能源供給形勢的變化。”

寧德、宿遷的“後發優勢”具有可複製性

在GDP百強排單上,寧德市表現亮眼,而細看寧德各區的情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集羣的蕉城區可圈可點。

福建日報報道,2021年蕉城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98.59億元,同比增長29.8%,成為寧德市首個千億縣域經濟體。蕉城區對寧德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5%,拉動全市經濟增長9.0個百分點,較上年提升5.3個百分點,中心城區地位凸顯。

寧德市蕉城區委書記何必良指出,蕉城區推進高質量發展,得益於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業的持續壯大、強勢帶動。

據悉,寧德以建設鋰電之都為目標,建造國內最具競爭優勢的現代汽車城和銅產業基地。創業板“龍頭”寧德時代、深耕新能源智能裝備賽道思客琦、上汽寧德基地總裝車間、中銅東南銅業等企業均落户寧德。

除了寧德,江蘇宿遷與江西宜春也都在佈局產業多元化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據宿遷市政府網站,2021年,全市六大主導產業包括機電裝備、綠色食品、高端紡織、光伏新能源、綠色家居、新材料,實現產值2989.15億元,同比增長34.0%,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0.0%,對全市增速貢獻率達到83.9%,拉動增速26.8個百分點。

據悉,宿遷政府鼓勵企業着力攻克高顯色LED、蓄熱式節能工業燃氣爐等關鍵裝備技術瓶頸並實現產業化,引導企業突破新一代光伏、大規模儲能、汽車動力電池集成控制等產業核心技術,大力發展具有國內乃至世界先進水平的光伏發電組件、智能電網集成設備、風電核電用關鍵零部件等裝備製造,形成產業化能力。

宜春則定位做大做強新能源(鋰電)、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拓展醫療器械、節能環保、新材料等若干個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動能產業。去年,宜春舉全市之力把新能源(鋰電)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抓,引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贛鋒鋰業、合肥力翔等一批鋰電頭部企業。

寧德、宿遷等市佈局新能源產業鏈、多元發展,獲得了“後發優勢”,GDP實現了較大的飛躍,這樣的地級市“逆襲”,給其他城市什麼啓示?

應習文指出,寧德、宿遷作為發展新能源產業鏈而崛起的城市,具備一些獨特優勢,比如地理位置靠近東南沿海,具有充沛的勞動力資源,依託長三角、海西經濟帶強大的區位優勢等,這都給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李鐵進一步指出,寧德和宿遷發展新能源產業也是長期以來的結果。畢竟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創新將會帶動我國新能源產業以及工業製成品產業的技術革命。特別是電池技術的革命,包括電池使用時間,儲備的電量,還有充電時間等,影響到的新技術應用是全方位的。

“只要寧德和宿遷的企業繼續堅持研發,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直接會影響到這些城市地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產業集羣和互補性的產業聚集,帶動全地區經濟的增長,這也是大的趨勢。”李鐵表示,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形勢看,對能源的需求應該是長期的,甚至是永恆的。只是利用什麼樣的能源,產生什麼樣的新技術,還具有可變性。

至於如何複製寧德、宿遷的“後發優勢”,李鐵稱,只要有盈利和市場需求,參與的企業就會更多,地方在爭取這方面的投資力度會更強。“要尊重市場的選擇,在這種大環境下,地方並不比企業懂得的更多,而政府過度的參與反而會導致投資的失敗,這種經驗教訓也有很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05 字。

轉載請註明: 能源帶飛經濟!昔日“鬼城”人均GDP21.9萬,全國第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