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觀察」專利質押融資:變無形“知產”為有形資金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佟亞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為了解決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各地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化無形的“知產”為有形的“資金”,不僅盤活了資產,也讓企業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生產經營中。在商務部近日公佈的《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中,北京市中關村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模式等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入選。總枱央廣記者近日走訪了中關村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集團在煙氣治理方面專利的數量排第六,在中國排第一,所以我們沒有房子,沒有車,我們有技術……”即便擁有的專利數量在本行業內排名世界前列,中晶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難題。在採訪中,中晶環境財務負責人魏晶華向記者坦言,在技術應用上,公司遇到了很多資金問題。魏晶華説:“我們遇見了資金的問題。其實我們在籌資過程中經常被問到你們的業績是什麼?你們是否有成功案例?你們如何還款?很多問題其實在我們企業發展的初期我們是沒有辦法回答的。”

專利質押為公司提供了一個新的融資渠道,將“無形的”知識產權轉化成“有形的”資金,解決了公司“等米下鍋”的困境。魏晶華説:“擔保機構對我們的財務數據進行綜合評估後,在我們提供的專利清單中挑選了幾個專利進行質押,給了我們(貸款)額度,19年比18年多貸了4000萬。”

和中晶環境一樣,目前,中關村擁有近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輕資產、重知本”的特性,讓他們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中國葉酸領域最大的生產製造企業——斯利安藥業在前期投資中也面臨資金週轉的壓力。斯利安藥業計劃財務部總監朱冬豔告訴記者,今年年初,公司通過專利質押向民生銀行取得授信額度3000萬元,目前已提款2000萬元,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朱冬豔説:“專利質押貸款盤活了我們現金流,我們取得這筆貸款的時候正處於疫情期間,放款的時候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專利、研發的投入都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不過在考慮專利質押融資時,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有不同的問號。交通銀行中關村園區支行負責人介紹: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評估難、風控難、處置難等方面:“第一個問題是專利值多少錢;第二個如果貸款還不了,銀行會怎麼處理?第三個問題是知識產權質押的利率是多少?和傳統貸款有什麼區別?”

針對這一問題,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與北京銀行、首創融資擔保合作開展課題研究,通過專利大數據分析,發現可以進行專利質押融資的企業,變傳統的“評估質押專利”為“評估出質企業專利競爭實力”。從專利視角評估企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幫助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實現“精準獲客”。

此外,率先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工作。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促進局自2007年開始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專項資金,十三年來累計向120家中關村企業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專項資金共1310萬元,支持貸款金額19.507億元。推動知識產權的市場轉化。

同時,為防範專利質押融資中的風險,探索由保險公司承擔部分風險——由承擔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處置責任的知識產權運營機構或擔保機構直接向保險公司投保並繳納保費,實行風險封頂,進一步分散風險。

“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兩項工作,分別對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支持,‘雙管齊下’探索解決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難’問題的現實路徑。”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説。

數據顯示,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整體規模已從最初的每年幾十億元,迅速增長到今年上半年的853億元。商務部近日公佈,北京市中關村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模式等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入選《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1 字。

轉載請註明: 「服貿觀察」專利質押融資:變無形“知產”為有形資金 - 楠木軒